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要求:1、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的意思,掌握“都、颤”两多音字的正确读音。会用“终于、纪念、鼓舞”造句。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并会用“比”和“一会儿……一会儿……”说或写一句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2、理解“我”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尤其是最后一次对话。3、准确掌握“居然”、“终于”、“汲取”等较抽象词语的意思。教学思路:这篇课文依照登山的顺序:“在天都峰脚下”——“向顶峰爬去”——“爬上天都峰顶”记叙了“我”同爸爸以及一位不相识的爷爷,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课后的思考,练习向我们提示了阅读的重点,阅读时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应引导学生先认识天都峰的“高”和“陡”,然后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爬山过程的艰难,特别要抓住“我”和“爷爷”的两次对话,前后联系起来理解,才能真正体会对话中所包含的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黄山是我国的旅游风景区,每年夏天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天都峰是黄山的一个山峰,这里山高路陡,风光无限好,只有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到达顶峰。今日让我们随同作者一同感受一下攀登的味道。板书课题:爬天都峰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2、理解带生字的词。重点理解:似乎:好像。犹豫:拿不定主意。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攀登:抓住东西往上爬。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后出现的情况。汲取:吸取。居然:出乎意料。3、质疑问难。4、试读课文,纠正字音。文中除“发”是多音字外,另外注意读准“天都峰”中的“都”念(dū)不念(dōu);“发颤”的“颤”读(chàn)不读(zhàn);“似乎”的“似”读(sì)不读(shì)。5、分段读课文,概括段意。第一自然段: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天都峰既高又陡。第三至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至八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第九、十自然段:讲“我”与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一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第二课时一、讲读课文中描写天都峰山势部分。1、默读课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思考:这段话有几句?突出了天都峰的什么特点?2、指名读第一句,说说你从哪儿看出天都峰的高。要求抓住以下词句理解:“抬头望”:说明“我”还在山脚下,不抬头看不到峰顶。“啊”、“哩”表达了“我”的赞叹,衬托了天都峰的高。“我”爬得上去吗?”——这是个疑问句,对能不能爬上天都峰,连自己也产生了怀疑。通过这个怀疑进一步表现出了天都峰的高。3、指名读第二句,理解天都峰的陡。重点理解“从天上掉下来”和“真叫人发颤”。4、小结。这一段作者对天都峰高和陡的描写,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同时也暗示了我们爬天都峰非常不容易,没有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是不行的。二、讲读课文3—5自然段。1、指名读“我”和爷爷的对话。2、从“我”和爷爷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些什么?通过对“也”字的理解,我们不难看出:这一老一小都对对方能爬上天都峰持怀疑态度;但是我们认真一想,这个“也”字还含有“艳羡”和“敬佩”的意思。下载后可任意编辑3、从文中的两个“点点头”中你又体会到什么?(都从双方身上汲取了战胜困难的、勇气。)4、小结。这一老一小在相互精神鼓舞下,约定一起爬天都峰。三、讲读6—7自然段。1、默读课文,画出表明爬山艰难的词语。(“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通过这些词语体会爬山过程的艰难,尽管山势又高又陡,但他们不怕困难,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凭着努力向上攀登的精神,“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天都峰。2、指导朗读。3、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