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教案)兰艳【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客观的了解包括黄海大战、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与影响等。并逐步领悟这场战争在教材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从而培养学生掌握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基本过程的能力。2.通过本节课,指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培养学生依据史实得出结论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增强历史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视频资料)明辨是非的能力。2.在学习“中日《马关条约》”内容时,采用阅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分析《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引发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史实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甲午战争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外敌入侵史实,从而产生民族英雄的无比崇敬,激励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他们树立报效国家的志向,时刻提醒自己: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的讲述,使学生了解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和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深刻认识到日本的侵略、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国力的衰弱是是近代中国屡次遭受凌辱蹂躏的根本原因,而军事技术的落后则是直接原因。从而使学生把爱国激情上升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理性认识的高度。【重点】邓世昌的主要事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难点】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的影响。【教学准备】教材、自制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用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里的“酷炎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对台湾的统治啊?台湾又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引出本课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究其根源是什么?【讲授新课】一、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教师提问>日本为什么要发动战争?日本为什么敢发动战争?日本利用什么机会发动战争?<演示课件,学生明确>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日本统治者强烈要求对外侵略扩张,企图从中寻找出路,为此制定了“大陆政策”,实质上是日本旨在侵略中国和世界的政策。<教师讲解>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军应邀镇压,日本乘机出兵,并挑起中日战争。对于日本资产阶级来说,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二、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教师>结合课本内容及以下几个提示问题来学习(学生看书)1、这场战争是怎样爆发的?我们为何把这场战争叫甲午战争?2、主要战役有哪些?<学生>主要战役有: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教师>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展示黄海大战的地点、时间、视频、邓世昌像、致远舰部分官兵像。<学生>积极发言,感受“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学习邓世昌等爱国官兵英勇反击侵略、不怕牺牲的精神,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指出日本多艘战舰遭受重创,死伤舰长以下官兵六百余人。但是,日本控制了制海权。<教师>3、面对日军的侵略,统治者的态度怎样呢?<学生>妥协退让,避战求和。<教师>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黄海战役:说明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装备相差不大。中国战舰损失5艘,但主力尚存。而李鸿章不准出战,使日本取得了制海权。辽东之战:在李鸿章避战求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