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说起文言文,老师头疼学生心烦。可这让人头疼心烦的东西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所写的专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在国际上引起震动。他从哪里找来到资料?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的。别国气象资料只有100多年,我国的却有几千年。我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有大量资料可供现代研究之用,但如果不懂文言文,则无法利用。文言文也是初高中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每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都是除了作文外占分值最大的一部分。无论是应考还是现实生活必须扎实学好文言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如何让学生爱上文言文,轻松学习文言文,让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呢?一、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学生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学习文言文是学生特别害怕的一件事情。如果考试不考文言文,他们肯定会立马将文言文放弃。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学生压根就看不懂,对他们来说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一种外国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的对象产生兴趣,他们就能自觉地排除各种外界因素和内部心理因素的干扰,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学习,并且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驱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例如,指导学生每天阅读一个简短的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需用文言文),如《凿壁借光》、《守株待兔》、《买椟还珠》……,只要看得懂学生就不会感到厌烦。或者每周出两道简短的文言文断句的作业,让学生断句后进行翻译,第二天让三两个学生上讲台讲解自己的作业。六七十位学生,答案肯定不止一种。断法不同,句子的意思也就不同,断错句子常常会闹笑话,这样学生就在娱乐中增加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或者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画面或播放一些视频,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文言文。如讲授《鸿门宴》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西楚霸王》的片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再把课文的内容变成连环画用课件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复述课文。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情绪都很高,积极配合老1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教会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有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致,这时老师就得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导了。夸美纽斯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1、指导学生多读、反复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必须多读,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教师要让学生多读,在诵读中理解课文。在上新课前,我会让学生将课文读上三五遍,要求他们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课后,我会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越是篇幅长的,难度大的文章,越要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如《阿房宫赋》,通过泛读、自由读、齐读、对读等各种不同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阿房宫“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雄壮,在读中悟透杜牧“后人又哀之”的悲哀与无奈。通过多次诵读,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如预习《阿房宫赋》之后我布置了一些课后作业,学生马上开玩笑地说了一句“作业多于南亩之农夫啊”,秦始皇挥霍奢侈的生活无需老师讲解,学生马上自通。2、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文言文知识。学习文言文,如果单靠死记硬背,必定是事半功倍,效果甚微。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复杂的语言现象里进行比较,归纳、整理出各种知识的共性,即规律性的因素,教学效果就能显著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讲宾语前置句这种特殊句式时,我出了三组句子给学生做:第一组:①《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诗经·伐檀》:“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第二组:①《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②《鸿门宴》:“沛公安在?”③《鸿门宴》:“大王来何操?”第三组:①《师说》:“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