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经典”试题汇编A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①之道也。《诗》云:“乐只君子,民为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道得从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四书集注·大学章句》注:①絜矩:儒家以"絜矩"来象征道德上的规范。(1)作为身居高位的人应该(2)请概括并评价上述文字的观点。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四书集注·大学章句》(1)两则材料都强调观点(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感悟。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吕氏曰:“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惟天子得以行之,则国不异政,家不殊俗,而人得寡过矣。”——《四书集注·中庸章句》(1)君主称霸天下有哪三个重点?(2)如何做到“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①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四书集注·学而第一》②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注:①主,以…为主,为根本。(1)子夏的说的意思与材料一中的意思基本一致。(2)“无友不如己者”,有的人解释为“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的人解释为“没有哪一个朋友是不如自己的”。你同意哪一种解释,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由。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①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四书集注·论语·卫灵公》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章句上》(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答:(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答: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四书集注·孟子·滕文公上》【注】易:修治,耕种。(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答:_______________2(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B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选自《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选自《韩非子〃解老》)23.两段文字中“烹小鲜”与“治大国”之间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2分)24.韩非子是如何来理解“治大国者若烹小鲜”的?(3分)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23-24题。(5分)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道德经·太上,不知有之》)23.源自这段文字的成语有(1分)24.此段材料体现了老子怎样的思想?(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曰:“子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