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组织机构2专业工程施工方法2.1铁路工程施工方法2.2公路工程施工方法2.3地铁工程施工方法2.3.1车间、区间施工组织筹划2.3.2基坑降水、排水施工方法2.3.3基坑围护施工方法2.3.4基坑支护施工方法2.3.5基坑开挖施工方法2.3.6主体结构施工方法2.3.7防水施工方法2.3.8基坑监测方案2.3.9沉降监测方案2.3.9.1沉降监测流程沉降观测流程见《沉降观测流程框图》。2.3.9.2沉降观测频率及测点布置本标段分为基坑周边地表沉降观测、建筑物沉降观测、围护结构的沉降观测及区间盾构掘进影响范围内建筑物及地表沉降观测,其中基坑周边地表沉降观测、建筑物沉降观测、围护结构的沉降观测,见上节“基坑监测方案”。观测点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布设,严格按照规范规程及设计文件要求的频率进行观测,必要的时候加密观测点和提高观测频率,发现异常立即停工并进行处理。观测结果动态指导施工。沉降观测流程框图2.3.9.3沉降监测方法沉降观测采用地表桩精密水准仪按二等水准进行观测。及时对量测数据进行整理,绘制各测点沉陷过程线,并在横坐标上注明对应施工情况;最终绘制沉降分布线,要求按比例绘出测点沉降量与基坑边坡、暗挖隧道距离的分布关系。通过动态信息管理,对监测数据及时处理并及时反馈以指导施工。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做施工处理,防止发生工程事故。以基坑施工区域周围2倍基坑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建筑物、地下管线、周边土体和基坑围护结构本身作为本工程监测及保护的对象;对雨污水管、燃气管、电力管沟等硬性管线将进行重点监测;信息化施工工艺流程框图基坑周边20〜25米以近的土体地面沉降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情况和周边环境受基坑影响变形趋势,布设若干组地表沉降监测断面;设置的监测内容和监测点必须满足本工程设计和符合有关规范规程的要求,并能全面反映本工程施工过程中周围环境和基坑围护体系的变化情况;监测过程中,采用的监测方法、监测仪器及监测频率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能及时、准确地提供数据,满足信息化施工的要求;监测数据的整理和提交满足现场施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2.3.9.4基坑监测实施组织由具有专业监测资质的第三方专业监测单位监测或成立专业监测小组,以项目技术负责人为直接领导,由具备有丰富施工经验、监测经验及有结构受力计算、分析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负责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仪器的埋设和调试、监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并采用先进可靠的计算软件,及时、快速、准确地反馈信息、指导施工。以利于及时发现异常,及早采取措施。2.3.9.5基坑施工监测项目及要求为保证周边环境安全和施工安全,应进行必要的施工监测,并定期(每半月)向业主、设计、施工和监理提供监测资料。当监测显示有不正常情况时,应立即向业主、设计、施工和监理报告。一般地段,地面变形的限值根据基坑变形保护等级及基坑深度确定,特殊地段详专门的变形控制要求。施工监测应实行预警、警戒、极限三级管理。根据《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其监控量测项目见《监控量测项目表》。基坑监测项目序号监测对象监测项目测点布置监测频率要求1围护桩或墙桩(墙)顶沉降桩冠梁上测点间距8〜15m基坑开挖时,1次/天,主体结构施工时1次/2天必测2桩(墙)顶水平位移必测3桩内力长短边中点,竖向间距5m宜测4桩界面内、外侧向压力长短边中点,竖向间距5m,沿基坑长边每25〜30m设观测断面必测5桩变形监测必测序号监测对象监测项目测点布置监测频率要求6水平钢支撑支撑轴力测点布置在支撑的两头或中占1八、、开挖初期1次/天,主体结构施工时1次/2天必测7临时柱垂直沉降侧点布置在立柱顶部表面基坑开挖1次/天必测8基坑底土体分层竖向位移基坑中央、距坑底边缘1/4底宽处以及特征变形点必设基坑开挖1次/天必测9地层地表沉降长短边中点,沿基坑长边每25〜30m设观测断面;基坑深度变化与断面变化处应加密测点1次/天必测10土体分层沉降位移11土侧压力每隔3m或土层变化处1次/天11地下管线地下管线沉降及位移根据管线状况并与管线管理单位协调后布置基坑开挖1〜2次/天必测12相邻建筑垂直沉降可设在建筑物的四角(拐角)上,每栋建筑物不少于4个沉降测点、两组倾斜测点。测斜时在墙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