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教学设计吴江市盛泽中学黄军教学目标:1.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概括文章中“我”的几次“目送”;2.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富含深情和哲理的语言。教学重点:通过品味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感悟其中蕴含的感情。教学难点: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及哲理。一、导入“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曾以一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而蜚声海峡两岸的台湾女作家龙应台的名言,而作者的这种感慨在《目送》这篇文章中深有体现。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她的这一篇散文。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划出有感触的句子或是有困惑的地方。2.学生交流初读感受。文章第9自然段和第16自然段蕴含哲理,耐人寻味,并且文字完全相同,学生的初步感知一般会集中在这两段。3.请同学朗读有感情的朗读反复出现的段落,并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第9自然段和第16自然段真是完全一样吗?明确:文字完全相同,但目送的人的身份、目送的对象、过程、情感等却有不同的地方。第9自然段是作为母亲的我目送儿子渐行渐远产生的感触,第16自然段主要是作为女儿的我目送父亲渐行渐远得出的结论。三、深入文本(一)、品读文章1-9自然段目送儿子部分。1.本文写了几次目送儿子?明确:(1)我在维多利亚校门口目送华安上小学;(2)我在机场检票门口目送华安去美国读中学;(3)我在楼上窗口目送华安坐公交上大学。2.作者所说的儿子的“渐行渐远”体现在哪里?(1)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从“不断的回头”,“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读出了华安上小学的第一天对母亲是十分依赖与依恋的。)(2)十六岁,他到美国做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从“照例拥抱”照例这个词,“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这个比喻,可以看出去美国做交换生的华安对于母亲的深情并没有任何回应,已经是很明显的在勉强忍受、敷衍母亲的深情。)(3)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从“闪”和“倏尔不见”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华安在过海关时候的动作之快,对于母亲没有任何留恋,更谈不上依赖,这个时候的华安已经与母亲有所疏离。)(4)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从“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也戴上耳机,”可以看出上大学时的华安,已经长大独立,有自己独立的内心世界,与母亲形同陌路。)明确:⑴小学:不断回头(依赖)⑵中学:一次也不回头(厌烦、敷衍)⑶大学:形同陌路(抵触)3.面对儿子对“我”我态度的变化,作为母亲的“我”是一种什么感受?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示例:(1)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不舍)(2)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无奈、失落)(3)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失望、落寞、凄凉)4.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第九节,并思考:面对儿子的渐行渐远的身影,作者有了怎样的感悟?她是怎样走出这个情感困局的呢?明确:面对儿子的渐行渐远,作者采取的做法是“不必追”。儿子的成长独立是一个必然经历的过程,作者对儿子不忍放手,儿子的疏离让作者失落、伤感、落寞,但为了儿子的自主独立,真正长大成人,作者自己默默地忍受着落寞,给儿子更多的是理解、信任和尊重,而这,也正是一位母亲睿智与伟大的地方。(二)、品读文章10-16自然段目送父亲部分。1.师范读第十节,“我的落寞,彷佛和另一个背影有关”。文章接下来还写到另一个背影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另一个背影的故事。2.请同学朗读第11到15自然段,并指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