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别称来源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案例北京市十一学校雷其坤《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应用能力、审美能力相提并论,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要千方百计“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按照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我们在古典诗歌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开展“月亮别称来源探究”活动。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一、激发兴趣,分组搜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亮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月圆月缺,引发了人们多少美好的想像;月晴月阴,牵动了多少骚人墨客的情思!月亮成为古典诗歌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拥有数以百计的别称。学生自由组合成8个小组,分别进行搜集。“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新课标)二、交流切磋,资源共享一周以后,开始交流。每节课用5分钟,让一个小组推举一至二名学生介绍本组搜集到的含有月亮别称的诗句。每次一个小组介绍。资料放到网上共享。引导学生学会“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新课标)三、分类梳理,总结提高8个小组分别交流结束,资料已经相当丰富,月亮别称数以百计。让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对月亮别称进行归类,有共同源头的归为一类。各个小组交流本组的分析归类情况。然后集体讨论怎样归类比较合适。月亮别称按照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来源于月亮本身特征的别称──来源于神话传说的别称──来源于阴阳学说的别称把探究引向深入,“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发展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新课标)。四、整理成文,展示成果按照以上标准,各个小组分别将合作探究学习成果写成文章。鼓励探异求新。开辟园地,进行成果展示。“探究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过程、重体验的特点”(新课标)。每位学生对这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行总结、方式,写一篇随笔。整个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新课标)。请看成果展示之一:月亮别称探源月亮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亮的别称丰富多彩,美不胜收。月亮别称的来源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来源于月亮本身特征的别称1.直称月亮夜行于天,明而有光,普照大地,时圆时缺,缺而复圆,盈亏更替,周而复始,于是有了以下一些别称:夜光、孤光、夜明、玄度、玄晖、玄烛、素晖、晖素、素影、霄晖、皓彩、圆光、圆景、圆影、圆缺、清晖等等。如:①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曹直《赠徐干》)②圆光过满缺,太阳移中昃。(李白《君子有所思行》)③夜光何德,死则又盲?(《楚辞·天问》)月魂:月初升或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阴历每月初始见之月叫“魄”(本字“霸”),后来就以之代称月亮,并逐渐形成以“魄”为基本语素的别称──月魄、魄月、金魄、玉魄、皓魄、素魄、新魄、圆魄、颓魄、纤魄、细魄、夜魄、晚魄、宵魄、晓魄、残魄莹魄、魄宝、魄渊……如:①玉魄中天满,清辉近水多。(何景明《对月》)②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高适《塞下曲》)2.喻称圆月如镜(鉴)如轮、如规、如环、如丸、弯月如钩、如弦、如弓,于是产生了一系列比喻性的别称──飞镜、天镜、金镜、金鉴、玉镜、玉鉴、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玉轮、琼轮、白轮、银轮、冰轮、孤轮、圆轮、轮辉,玉盘、银盘、晶盘,清规,金丸、素丸,玉环,玉弓、明弓,玉钩、琼钩、银钩、玉帘钩等等。此外还有玉羊、玉壶、玉碗、碧华、银苑、金饼等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