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务柔性防护网安设作业标准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铁路范围内的SNS柔性防护网安设作业,包含普通型主动防护网(GAR2\GPS2)、被动防护网(RX-025\RX-050\RX-075)。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路路基大维修规则》《普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3、工作内容及作业标准3.1作业条件a天窗点外。b对特殊情况可能影响线路及接触网设备安全限界的,按照相关规定单独制定方案并纳入天窗内施工项目。c作业时间:根据工作量确定。3.2人员要求a岗位要求作业负责人由不低于工班长或指派胜任的桥隧工担任,作业人员经段级培训合格的桥路工或劳务工。b人员配置作业负责人1人,作业人员数量根据工作量确定,防护员:0-2人。3.3作业机具空压机、潜钻孔、钻机、注浆泵、搅拌机、电焊机、捣鼓棒、通讯设备(对讲机)、防护备品。3.4配合要求施工前与电务、通信、供电等相关设备管理单位现场调查确认,在影响范围内施工必须按规定由受影响的设备管理单位设专人现场配合。3.5安全风险构成3.5.1违章施工作业风险a机具、料具侵限或滚落,造成碰撞事故。b作业前未对松动土石进行清理,作业中土石滚落威胁行车安全。3.5.2从业人员伤害风险a作业人员未按规定穿戴、使用安全带(绳)安全帽、防滑鞋和手套等劳动保护用品,造成人身伤害。b坡面作业时作业人员重叠作业。c列车通过时,避让距离不够,列车坠物伤人。d搬运重、大、长物(钢柱)时未指定专人指挥、协调动作造成人身伤害。e各种机具未制定有切合实际的安全操作规程,机械使用未执行专人专机,机具设备带病或超负荷运转,安全防护装置不齐全,造成人身伤害。f电器设备、电路状态不良,使用未装触电保护器的各种手持式电动工具和移动式设备,未按规定穿戴好防护用品,造成触电人身伤害。g电力设备作业按规定执行监护制度,不挂“严禁合闸,有人作业”牌等简化作业程序造成触电人身伤害。h需上道或穿越线路时,未按规定设置防护,致使作业人员下道不及时,造成机车车辆伤害。i横越线路未执行“一站、二看、三通过”的规定,上道前未严格执行“手比、眼看、口呼”制度,造成机车车辆伤害。3.6防护要求a网外作业(对线路及设备确无影响),可不设置防护。b网内且不进入铁路建筑物限界范围内作业时,设置1名现场防护(专职)。c需跨越线路时,设置驻站联络员1人,现场防护1人(专职,联络不畅根据现场情况增设中转防护)。不能随时下道的笨重机具、材料跨线转运,纳入天窗办理。3.7作业程序3.7.1点名分工作业负责人组织作业人员列队点名,明确作业分工项目、内容及时间,所有作业人员均应按规定使用劳动保护用品,根据当日作业项目进行全员安全提示。3.7.2工(机)具检查作业人员对工(机)具性能及安全性进行检查确认,防止将损伤的工(机)具带入作业现场,影响作业人身安全及作业进度和质量。3.7.3人机转移a作业负责人组织所有作业人员在就近安全通道行走至作业地点附近的安全地带。b需汽车运输时,乘坐有运营资质的载人汽车,工(机)具装车卸载、人员上下车,应注意人身安全。3.7.4作业准备根据分工分配工作任务及工料具。3.7.5主动网安设3.7.5.1施工放线根据锚杆(索)的设计间距要求,一般以坡脚一侧为基点逐渐向另一侧和上方测定各锚杆位置,在此过程中需注意以下情形:——当锚杆孔口处应设置、开凿凹坑,在锚孔定位时宜充分利用坡面既有的凹凸特征,在允许的间距调整范围内尽可能将锚孔直接设置在天然凹坑处,以减小人工开凿工作量。——如遇标准孔位处岩土体极为松散、破碎,可能会带来成孔困难,或者遇到孤石或浮石,可能会带来钻孔作业风险,在这些情况下,应充分利用允许的间距调整范围,小范围适当调整锚杆位置。3.7.5.2成孔a)a放线测量确定锚杆孔位,并在每一孔位处凿一深度不小于锚杆外露环套长度的凹坑,一般口径为20cm,深20cm。b钻孔作业一般宜采用自上而下的施工顺序进行,在此过程中可对尚未完全清除的影响施工安全的坡面浮土、浮石进行再次清除。c一般应在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