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特征及当代价值作者:任传斗来源:《智库理论与实践》2018年第06期摘要:[目的/意义]齐文化是在先秦齐地产生发展起来的地域文化,为当代治国理政提供了众多可资借鉴的经验。[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对齐文化与内陆文化的比较和与当今文化的关联,提出齐文化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当代价值。[结果/结论]齐文化有七个方面的突出特征和五个方面的当代价值,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出贡献。关键词:齐文化齐国特征价值分类号:K206DOI: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8.06.02三千年前,以姜尚被周王朝封齐建国为标志,在海岱之间诞生了齐国。齐国八百余年的历史,东夷文化的滋润和后人的实践创造孕育出了博大精深的齐文化。齐文化表现出与鲁文化迥然有别的内涵与特征:鲁文化重视周礼和血统,固守传统,强调原则,坚守信念,体现了责任感和道义感,凸显了宽厚、保守、重礼的农耕文化;齐文化则形成了开放包容、创新务实、尊贤尚功、重工崇商、礼法并重的内涵特质,可以说是一种海洋、商业文化,体现的是海洋文明。1齐文化特征具体来讲,齐文化有以下突出特征。1.1齐文化是开放的文化一个国家,自我孤立,闭关锁国,是不可能长足发展的。齐地三面环海,海洋的浩瀚壮阔、自由奔放,对齐文化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使齐文化相比于内陆文化,彰显出强烈的开放性、外向性、开拓性等海洋文化的特征。齐文化的开放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1.1用开放性思维抓经济齐国自姜太公建国开始,就重视发展商贸和外向型经济。管仲治齐,开放式的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更大规模的发展。管仲采取一系列政策招商引资,比如降低关税等,使“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管子•轻重》)⑴,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临淄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史记•货殖列传》)⑵。临淄成为当时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1.1.2尊贤尚功,不拘一格选人才出身寒门的田穰苴,身为赘婿的淳于髡,下级官吏田单等,不被歧视,均能在齐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其他诸侯国的人来到齐国,也被一视同仁,如卫国人宁戚、陈国人田完等,都在齐国受到重用。《管子•牧民》中说:“毋曰不同生(姓),远者不听;毋曰不同乡,远者不行;毋曰不同国,远者不从。[1]”意思是不要因为姓氏不同,就不听外姓人的意见;不要因为不同乡,就对外地来的人的意见不采用;不要因为不同国度,就对外国人的经验不听从。这突出展现了齐人海纳百川的开放胸怀。1.1.3用开放性、大局观处理诸侯国间的事务取得春秋霸主地位的齐桓公,在公元前651年组织召开的葵丘大会上订立的盟约,其中有两条是“敬老慈幼,无忘宾旅”“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孟子•告子下》)[3]。意思是,要孝敬老人,爱护小孩儿,同时,也不要忽视忘记列国之间来往的宾客;列国之间不能因为修堤而改变河道,让洪水从邻国走,要有整体观,大局观;灾荒之年,列国间不能囤积粮食,见死不救,甚至落井下石;各诸侯国有大事要事,要相互通告,不能藏着掖着。由此看出,齐桓公是代表齐国在倡导列国间的大局观念、整体观念,立足点是开放性、国际化思维。1.2齐文化是包容的文化“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史记•李斯列传》)⑵。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齐文化中的包容精神。体现齐文化包容精神的事例很多。比如在管仲相齐这个重要事件里,鲍叔牙放着宰相不做,冒死举荐管仲;齐桓公摒弃一箭之仇,果断起用管仲,实现了春秋霸业。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博大胸怀和包容精神,极大地丰富了齐文化的内涵。再如,战国时期的田齐国君田午,顺应“养士”的潮流和“尊贤尚功”的传统,在临淄稷门附近设立了规模宏大的稷下学宫,招揽天下饱学之士前来讲学授徒、著书立说。稷下学宫从开创,到秦统一六国,先后有150年的历史,鼎盛时期达到数百、上千人,著名的有七十六人。官府赐给稷下先生府宅,让其享受大夫待遇,不担任官职而让他们自由议论,即“不治而议”。孟子到稷下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齐王经常向稷下先生们请教治国之道以及各种问题,在到访的稷下先生中,孟子是与齐王直接论辩、评说最多的人。荀子曾三为稷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