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1.右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俄某一特定时期实施的经济政策。下列有关该政策的理解,正确的是(A)A.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B.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C.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D.找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选A从“列宁参加义务劳动”等可判断出当时处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使苏维埃俄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物力和财力,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当一月底,在巴兹基召开的守备部队大会上⋯⋯骑兵连的战士喊出这样的口号:‘赶走征粮队!’‘征粮工作该收场啦!’”材料描述的这一现象产生的背景是()A.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B.新经济政策遭到农民的反对C.农民对集体化运动不满D.斯大林模式下农民生活困难在当时苏联红军中农民出身的战士占大多数,由“赶走征粮队”等口号可以看出,当时实施的以余粮收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农民的不满,故选A项。3.(2012·杭州质检)下表反映了1928-1940年苏联粮食和肉类人均产量。对此表的解读不正确的是()时间人均粮食产量(公斤)人均肉类产量(公斤)1928-1929470351930-193246020-251933-1937440-45015-201938-1940420-43025A.苏联的粮食和肉食人均产量发展长期停滞,甚至下降B.当时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的生产C.苏德战争爆发并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D.农业集体化政策对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发展的作用不大选C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由材料时间信息可知C项错误,苏德战争爆发于1941年。4.(2012·杭州质检)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它是适应当时苏俄国情而实施的政策③它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选B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判断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后的政策“社会主义的化合物”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1年,以后实行新经济政策),联系各选项,①②④项符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③项“按劳分配”说法错误,实施“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5.“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A.实行粮食税制度B.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选B本题考查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学会做生意”是指新经济政策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的政策,改变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做法,使城市恢复了生机,物价随之下降。(2013年广东高考22题)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答案】A【考查点】新经济政策6.(2012·宁波模拟)斯大林在苏联执政时期开创的经济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这一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选D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C两项反映的是斯大林时期的政治体制;A项则是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表现;只有D项揭示的是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规律。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现在看来,可能列宁的思路较好。”材料中“列宁的思路”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计划经济体制C.工业化政策D.新经济政策A项明显违反经济发展规律,激化了社会矛盾,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故明显不符合题意;B和C两项都是斯大林时期的政策,与列宁无关;故只有D项是列宁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货币和市场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