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信息化管理段羽(吉林建筑大学管理学院,吉林长春)摘要:住房保障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居住权也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住房保障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市场在实施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信息化管理方面,传统的手工填报和计算的工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随着住房保障人数的迅猛增加以及往年申请审批档案材料的堆积,住房保障管理部门的任务量不断加大,加强保障性住房的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关键词:保障性住房、信息化管理、档案数字化管理、家庭收入测量方法、GIS、MIS一、我国保障性住房信息化管理问题1、现阶段保障性住房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经济的发展、住房保障人数的增加、往年申请审批档案材料的堆积使得传统的手工填报和计算的工作方式的劣势越来越明显。有关保障性住房的配置、住房补贴和现有保障资源等信息的查询、复查及更新等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而且得到的信息还不能保证准确无误,住房保障管理部门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对数据进行交流和处理。2、保障性住房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延伸出来的社会问题:供应对象失控、价格偏高、面积超标、供应量不足、申请不透明等。二、保障性住房信息化管理的对策首先,建立保障性住房全寿命周期的信息化档案,引入档案管理的计算机信息化网络管理技术便于查询与修改。其次,建立我国个人收入征信系统,加快家庭收入测量调查进度。再次,建立保障住房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信息化服务网络平台,以GIS与MIS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整个系统体系建设。三、保障性住房信息档案1、保障性住房档案的含义: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配售和权属管理过程中,经过收集、整理、鉴定产生的一系列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照片、权证材料的总称。2、保障性住房档案的特点:①政策性:由于保障性住房的全寿命周期受到国家政策性调配影响,保障性住房信息档案,也相应的具有政策性特点。②阶段性:从早期的安居房、平价房、微利房、福利房、经济适用房档案到现在的廉租房、公租房、两限商品房、自住房档案。③专业性:涉及城市规划、测绘、法律法规、业务受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④动态性:保障性住房档案形成后,住房产权变更、补差、取得全部产权、退房等行为的发生,使档案处于不断变更或转移之中,具有较强的动态性。⑤法律性:保障性住房档案真实的记录了房屋的产权归属、房屋产权性质、优惠政策等信息,具有法律凭证价值,是进入房地产二、三级市场的重要凭证,也是处理房产纠纷的重要依据⑥关联性:首先,同一次业务审批涉及多套房屋的坐落、建筑面积、房屋结构、依据的优惠政策都有相似或相同之处,而共用的原始资料只有一套。其次,由于存在补差、产权变更等情况,同一位权利人的住房资料可能存在于多份档案之中。再次,取得全部产权的住房进入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后将形成新的房地产权档案3、保障性住房与房地饭权档案的异同:①文件类型不同:保障性住房中政策性文件和住房分配对象资格审查文件是不可缺少的。②数量不同:与房地产权档案相比,保障性住房档案数量不多且资料确实严重。③保障性住房阶段性明显:房地产权档案在内容与形式上相对固定,而保障性住房受到各个时期政策性文件的影响,原始材料的内容和格式有很大的差异。4、保障性住房档案管理要求:①全程管理:对保障性住房全寿命周期的档案进行管理。②动态管理:当保障性住房产权发生变更或转移后,应及时、准确地补充新材料,更新电子档案信息,保证档案自始至终反映住房的真实情况。③关联管理:保障性住房档案中多套房屋共用一套公用资料、同一个权利人的住房资料也可能存在于多份档案中,需通过信息化技术将各类材料建立起关联,从而系统、准确地反映房屋的状况。5、现阶段应实现的保障性住房档案的管理思路:①加强保障性住房档案信息化标准建设②加强保障性住房信息资源建设③加强保障性住房应用系统建设④提高保障性住房档案信息服务水平四、家庭收入测量方法的比较与借鉴1、现阶段家庭收入测量面临的挑战:①时间及成员:家庭收入包括所有成员在一定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