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中国医药史话人工免疫法的先驱--人痘接种术一天花的历史二以毒攻毒三从时苗熟苗四从人牛痘到牛痘我国在治疗疾病中,首先发明人工免疫疗法--人痘接种术。这项发明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是治疗传染病过程中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为了介绍种痘术的发明史,先来谈谈古代天花的流行史。一天花的历史天花是一种滤过性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得病後死亡率极高,一般可达25%,有时甚至高到40%。不死者也留下永久性的疤痕或失明。我国民间有俗语说:“生了孩子只一半,出了天花才算全。”可见天花危害之严重。早在三千多年前,人们在埃及木乃伊上,已见到天花的疤痕,印度在西元前六世纪也有此病。中世纪时,天花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几乎有10%的居民死于天花,五个人中即有一个人面上有麻点,甚至皇帝也无法幸免。法皇路易十五,英国女王玛丽二世,德皇约瑟一世,俄皇彼得二世等,都是感染天花而死的。十八世纪,欧洲人死于天花的人数达一亿五千万以上。美洲之有天花,是十六世纪时由西班牙人带入的,据载西元一八七二年美国流行天花,仅费城一市就有二五八五人死亡。在俄国,从一九00年到一九0九年的十年中,死于天花者达五十万人,可见天花是一种极其凶险的传染病。我国古代典籍上没有见到有关天花的确切记载。晋代葛洪(西元二八一-三四二年)的《肘後备急方》(三四二年)第一次描写了天花的症状及流行情况。书中这样写道:“比2/26岁有病时行,乃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载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者,疮癜紫黑,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近人根据葛洪《肘後备急方》记载:“以建武中于南阳击虏所得,乃呼为虏疮。”认为此病大约是在西元一世纪传入我国,因战争中由俘虏带来,故名“虏疮”。从此,我国历代典籍累有天花记载,虽然各书所称病名不一,但从所描述的症状,显属天花无疑。唐宋以来,此病逐渐增多,十五世纪以後,由于交通发达,人员往来频繁,天花在我国广泛流行,甚至漫延到深宫禁讳,据载顺治皇帝即是患天花死去的,康熙幼年时为了避免感染,由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不敢进宫看望他的父皇。由于天花严重威胁大众的健康,因此,古代人很早就在摸索防治天花的方法。二以毒攻毒古人发现一个人如果得了某种传染病,可以长期或终身不再得这种病,有的即使再得病,也是比较轻微而不致死亡。人们从中得到启发,懂得“以毒攻毒”的原理,即是在未病之前,先服用或接种这有毒的致病物质,使人体对这些疾病产生特殊的抵抗力,这种思想包含有近代医学的免疫萌芽了。在“以毒攻毒”思想指导下,我国也在寻找预防天花的方法。明代郭子章《博集稀痘方》(西元一五五七年)、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用(白)水牛虱和粉作饼或烧灰存性和粥饭服下,以预防天花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尚未得到实际效果,但是,它表明古人在“以毒攻毒”思想下,正在寻找防治天花的方法。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多方面的临床实验,终于找到了行之有效的人痘接种法。三从时苗到熟苗3/26清代朱纯嘏《痘疹定论》(一七一三年,康熙五十二年)一书中记载有这一则故事:说宋真宗时(十一世纪)的宰相王旦,一连生了几个子女,都死于天花,待到老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王素,王旦担心儿子重遭不幸的病害,于是招集了许多医师来商议,请他们提供防治痘疮的方法。当时有人提,说四川峨嵋山有一个“神医”,能种痘,百不失一。丞相王旦立即派人去请,一月後,那位医师赶到了汴京。医生对王素作了一番检查後,摩著他的头顶说,这个孩子可以种痘,次日即为他种了,第七天小孩身上发热,十二天後种的痘已经结痂。据载这次种痘效果很好,後来王素活了六十七岁。这是我国典籍上有关种痘的最早记载。由于说缺乏旁证,尚不以确证我国十一世纪已发明种痘术了。稍後,清初俞茂鲲《科金镜赋集解》(西元一七二七年)一中,记载了种痘的确切年代:“种痘起于明朝隆庆年(西元一五六七-一五七二年),宁国府太平县,姓氏失考,得之异人丹传之家,由此蔓延天下。至今种花者,宁国人居多。”从此以後,我国典籍累见有种痘的记载。明末喻昌的《寓意草》(西元一六四三年)记载有顾□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