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之我见武功县普集镇洪寨小学张煜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贴近生活实际,方法更科学、灵活,学生也学得更轻松、愉快。怎样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一、做好课前准备,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1、充分了解学生教师在备课前,不仅要认真地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爱好,搞清楚本节课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需要学生具备哪些能力,这些知识掌握了没有,掌握到什么程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和关键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教学。也只有搞清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依此创设一些学生喜闻乐见、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研读课标和教材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不仅要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清本节知识与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及所处的地位;准确把握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深浅度及重难点,更重要的是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做文章,启发、引导学生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而做到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节时,我通过研究课标和教材,明确了见面所学的《图形的放缩》实际上是《比例尺》这节课的基础,图形的放缩实际就是将图形按一定比例尺扩大或缩小,抓住这一关键点,上课时,我先出示上节课的贺卡原图和笑笑所画的图,然后引导生写出与这些图形有关的比,再找出原图的长与所画图形的长的比及原图的宽与所画图形的宽的比,最后教师指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叫做比例尺,这样学生很自然的就得出了比例尺的意义。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来呈现学习内容,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进而不断探索。如在教学《反比例》一课时,我就创设了“换零钱”的情境:小明将100元面值人民币换成50元、20元、10元、5元、2元面值的零钱,分别能换多少张?列表展示出来,引导生发现面值和张数之间的关系:在积(总钱数)不变的情况下,面值越大,张数越少;面值越小,张数越多。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轻松地感知反比例的特征,使抽象的意义直观化。再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提出问题:我们学校要粉刷电教室,怎样计算粉刷面积?应测量出那些数据?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的促使下自己思考、合作交流,轻松、愉快地解决了问题。三、注重学法指导,授之以渔1、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内容和所使用方法的本质认识,它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来的一些观点,并且在后续的研究中被反复证实是正确的。如数学中的转化思想、极限思想、集合思想、符号思想等。转化思想思想是指将一个难以解决的,或是复杂的问题通过有意识的转化,转化为容易解决,或是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它是数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思想方法。转化思想在数学中几乎无处不在,它的基本功能是使生疏化成熟悉、复杂化成简单、抽象化成直观、含糊化成明朗。例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运用了转化思想。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具体的例子体会转化思想的一般模式:新知识转化旧知识,然后将其灵活的运用在以后的学习中。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先引导学生复习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及其运用的转化思想,然后问:你能不能把圆也转化成以前学过图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兴趣高涨。有的转化成长方形,有的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最后,通过思考、讨论所拼成的图形与原来的圆的关系,学生很快就得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的神奇的作用,并对以后的迁移做了有效的铺垫。2、鼓励学生手、口、脑并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课程标准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心理学研究证明:调动多种感官感知一件事物要比用一种感官(如视觉)感知要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