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阳光心里一、认识自我,追求更好认识自我是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前提,每个人都应树立明天比今天更美好的目标。这就要求家长正确的审视孩子,他有什么特点,与别的孩子有什么差异,并鼓励孩子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二、真诚善良,宽容尊人是社会中的人,需要与他人相处、沟通和交流,做人首先要真诚,要有爱心。因此,家长一定要从心理上呵护孩子,平时要学会倾听,倾听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家长还要注意宽容孩子的错误。孩子是未成年人,是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从某种角度上讲,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每个人的人生之路总是不平坦的,家长要让孩子懂得成功固然精彩,而失败也是成功之母,让孩子能平静经受失败,以增强其受挫能力。三、心态平和,积极快乐心态平和,关键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也就是对己对人不强求,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例如孩子在学习上要能从自己原有的水平出发,同伴之间要提供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更要自己和自己比,自己只要在不断进步,就是好样的。要有自信心,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快乐的心态。四、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父母要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合作意识,使他们懂得,大家都是群体中的一员,是平等的,遇到矛盾或困难,只要齐心协力就一定能解决它、战胜它同时,也要教孩子了解一些合作的规则与技巧。人的合作意识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合作的过程中逐渐萌发并得到强化的,而合作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合作的进展和结果。孩子年龄在成长阶段,缺乏社会交往经验,往往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家长教给孩子合作的技能,指导孩子怎样去合作。通过一次次的交往与合作,孩子逐渐就学会了合作的方法、策略,懂得合作的重要性。五、务实诚信,做事讲究效率培养孩子的阳光心理,对家长的心理素质提出了高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重视孩子阳光心理的培养,自己首先要有阳光的心理。家长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对孩子对亲人要有爱有情,更要有责任。家长要教育孩子,先要了解他,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同一年龄阶段不同孩子以及同一孩子不同状态下的心理需求。家长一方面要满足孩子合理的需求,这样孩子才能有快乐的心理。把快乐给孩子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爱。另一方面,对孩子不合理的需求,家长要加以引导、教育这是家长的责任。家长的模范行为对孩子而言更是一本无声的书。要让孩子做到的,家长要先做到这种无声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是一本生动的教材。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我们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全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让”字:其一,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通读一遍,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其二,一册书用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熟过的书。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训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其一,“学为主”意识;其二,“学而会”意识;其三“学在先”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生命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与“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与“出(课)室”和谐统一;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