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倾听学生心灵的声音1、要平等相待。什么叫“平等”?平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和责任相同相近,地位相当,待遇相同。学生不愿意和老师说心里话,就是因为师生不是处在平等的位置上。首先教师要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权威地位,主动、自觉地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作为人(尽管是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鼓励他们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尝试中学会负责,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师生谈话是,老师坐着,学生站者;老师问一句,学生答一句,像审讯似的。尊重学生,平等相待,才有可能打开学生的心扉。2、要尊重他人的人格。我们首先要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把学生作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乐意做他的明友,并努力营造一个平等、轻松、和谐的谈话氛围。尊重学生人格。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并不是每个老师都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甚至到现在有一些老师还以能把学生管得“服服帖帖”为荣,把讽刺挖苦作为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将打骂学生作为治恶压众的法宝,却不知这些做法给学生带来的心灵创伤是长期甚至是终身难愈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师生间的关系应是一种相互信赖,相互塑造的双向共进关系。这样他才会对你敝开心扉。3、要为其保密。老师不能知道了学生的一点点心思之后,仿佛是知道一个天大的秘密,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到处去说。于是,不到一会儿的功夫,老师、领导、同学、甚至连学生的家长也知道了。学生是最恨这类老师的。因为,他一开始是相信你的,才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你。你外传后.他就认为你欺骗了他。从此以后,他就再也不会相信你了。甚至由此而不再相信其他任何老师。所以,我们在了解了学生的一些秘密之后,一定要为其保密,绝不外扬。这既是对学生隐私权的尊重,也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4、要多些宽容。教育,重要的是一份情感的投入,是用一份诚挚和耐心去营造一种较为宽松自主的环境,而宽容恰恰能做到这一点。有些时候,学生做错了事.或者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心理压力很大。不说吧,搁在心里,憋得难受;说吧,又怕老师批评。因此,他们往往不敢和老师、家长去说。对待这类学生,我们要多些宽容、多些安慰,少点指责和批评。鼓励他们把心里话说出来,这样,他们会感到轻松许多。例如:刚毕业的班级中一个学生平时学习一直很好,可有一次期中考试却考的非常不理想,垂头丧气的没有精神。看到这种情况,我对他说:“没关系,这次失败并不能说明你比别的同学差。你只是有点大意了,我相信你下次肯定会让自己满意的。”成绩往往是学生敏感的话题,即使是一分、两分,也会影响他们的心情。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宽容尤显重要。理解,让孩子和你没有距离。只有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与学生为朋友,才能让学生说出心声。班主任才能真正了解到学生的心声,做好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