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VIP免费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_第1页
1/6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_第2页
2/6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_第3页
3/6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参加09年省优质课比赛有感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焦作市外国语中学李晓今年九月,我有幸参加了河南省高中语文优质课比赛。抽到的课文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人教版的必修四的第九课,美国哲学家弗罗姆的一篇文章。课文共十个自然段,三千字多字,是融哲学、心理学于一体的议论文。就比赛课来说,是比较长的了,较具挑战性,而且考虑学情,面对的是入校仅十二天的新高一学生,许多需要他们尝试和改变的高中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几乎是空白。我知道,我面临着一个大的难题,一个大的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锻炼。设想新大纲对语文教学做了如下指导: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能力的全面提高。经过细致的研读和教研室党红英老师和其他同仁的指导,我确定本文的教学思路为:紧扣文本,灵活运用“读”的方式,使学生从读中获得体会,升华情感,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探索思路是确定了,可是探索才刚刚开始,试讲了几次,我发现这节课远没有最初设想的的那么容易和顺利,面临的问题主要有:1、朗读应该怎样处理从各方面来说,本课不适合朗读。篇幅太长,粗略浏览就需要6-7分钟,还会冷场;朗读全文则需要15分钟左右,太费时间;而且课文是心理分析,写得非常冷静,没有适合反复吟诵的句子;比赛中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寸时寸金,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该如何平衡,才能既不失语文课本色又不单纯是读课文而已?党红英老师给了我非常宝贵的指导,她指导我采用了“倒食甘蔗”的方法:8-10:成熟的爱朗读——回答其特点1-6:母亲的爱快速浏览,画出最能体现母爱特点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这些句子——齐读品味难理解的句子7-8:父亲的爱朗读——小组讨论、质疑——写下母爱父爱的感悟并读给大家——教师范读自己的感悟全文:浏览——找出成熟的爱的标准拓展:学会给予,学会爱人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读了,而且方式多样灵活,不会觉得重复厌倦;圆形的结构使得首尾呼应、文意循环、似余音绕梁。党老师真是点石成金!我清楚的记得那个晚上,在十二中试讲完后,党老师提出了这个设计思路,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从学校出来已经很晚了,我却觉得满天星斗那么迷人,眼前的道路那么宽阔……2、这么长的文章怎样取舍读的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难题摆在眼前:这么长这么难的课文,讲什么?只读,谈感悟,假大空;逐句理解,不可能;讲重点句,怎么选,怎么讲?孙云飞老师给了我极大的帮助,他告诉我一句话,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实实在在地讲实实在在的课。经过反复讨论和实践,我们确定了这样的方式:母爱部分(1-6段)讲重点句。我选择了两个句子,既是难理解的,又恰好反映了母爱的消极面和积极面。在解读句子时教给学生文段阅读的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同时可以相机点拨母爱的两方面,远比去文中找“消极面”“积极面”并分析为什么要高明得多。前六段一千左右的文字,我只讲了两句话,这一大胆的取舍受到了许多听课老师的好评。父爱部分(6-7)设计了一组问题,逐步深入环环相扣,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的同时,紧扣文本。这一环节旨在教给学生阅读的另一个方法:“尊重作者,敢于质疑”,同时在上一环节自主学习后自然过渡到了合作探究,水到渠成。不记得哪位同仁说过:一节课能让学生有一点收获就足够了。“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课不能面面俱到,而日常的教学如何取舍还需要我们年轻教师不断的学习摸索。3、老师的亮点怎样彰显语文课离不开读,教师饱含感情的出色的范读、美读不仅可以感染学生,也能使课堂增色。我个人喜欢朗读,可是这篇课文找不到范读的“点”,一节课如果只有教师絮絮的讲解该是多么遗憾啊!在初读这篇课文时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她是中学教师,做了三十年班主任,很是严格,从小到大,我从未听到过她的一句表扬。到了现在,我更明确,也许正是母亲的严格才使我学习工作从不敢懈怠。我写下了自己的感悟,稍加整理,形成了几行文字:您是教师,您是妈妈您有着母亲的慈爱,更多的是教师的严格我曾经多么怕您严厉的批评,多么怕...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