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四步法靖江市礼士中学陈婷内容提要:文言文一直在语文课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学生由于古代文化知识比较薄弱,并且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学习方法,所以,如何针对学生实施有效性文言文教学,是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文言文教学实践,浅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主题词: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学课本上所先的篇章又大多是脍炙人口的传诵名篇。可是由于文言文产生的时代久远,中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掌握不足等原因,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对学生文言文学习指导的实践中,我们探索出“诵读试译,讨论交流,鉴赏感悟,扩展阅读”的四环节课堂学习指导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一、诵读试译诵读。所谓诵读,就是有表情地以记诵为目标的朗读。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们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因此,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在诵读时,我们常常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做:(一)写作背景介绍。知人必先论世,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同作者有关的材料做一些介绍,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扫除时代隔膜,使学生在诵读时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二)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同时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三)学生诵读。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诵读。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今齐地/方千里”,学生在朗读时总容易想当然地读成“今齐地方/千里”。这两句停顿不同,表现为对词义的理解不同,断句出现偏差,所表现的语句理解就会大相径庭。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了解、要求通过语气语调体现出来。充分地调动目、耳、口、心,做到目观其文,耳闻其音,口诵其声,心通其意,真正做到“口而诵,心而惟”的境界。如在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时,第一段以叙为主,应读得舒缓、庄重。第二段写洞庭湖景的文字,气势雄壮,应读得开朗雄浑。“前人之述备矣”语调转入平缓,“然则”引出新意境,语调应升高。“得无异乎”应读出疑问语气。第三段以“若夫”起笔,意味深长。以下的写景文字,由天气的恶劣写到人心的凄楚,意境悲凉,应读出愁苦凄楚的情味来。第四段“至若”领起,引出一个阳光灿烂的画面,“至若”应读得高亢嘹亮,节奏明快而有力。以下的写景文字,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图,色彩明丽,生机盎然,应读出欢乐和畅的韵味。“此乐何极!”一句把喜悦的感情推向高潮,“登斯楼也,则有……”应读出超脱、挥洒自如的情味来。第五段以“嗟夫”开启,带来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注意三句疑问句,语调应上扬,“噫”一句,应读出悲凉慷慨、一往情深的意味。(四)试译。试译就是在学生对文章进行诵读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翻译的过程。学生在试译时,教师首先明示应遵循的原则,即“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其次,教师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目标,对于文言文程度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信、达”的基础上,认真地斟酌词语,努力向“雅”的高度攀登。再次,让学生自译,对于一些难句,可由学生互译,教师予以点拔。二、讨论交流讨论交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疑问进行切磋、探讨、交流的过程。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在诵读试译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立意等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为各人的阅历、切入角度的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在这种子情况下,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首先,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要营造一种“茶馆”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思维高度活跃,鼓励学生“质疑”。其次,针对重难点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