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税局城乡规划管理调研报告以土地使用和空间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城乡规划,对市场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是重要的发展政策。城乡规划不仅是一种空间的统筹布局,也是对社会各方利益在空间上的集合和再分配。我们要积极化解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规划本身就是一种重要手段。同时,制定规划本身就是在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乡的形象,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城乡规划是重要的招商引资指南。比如,投资者了解了一个地方的发展规划,就可以对一个地方发展政策、发展导向、发展布局一目了然,就会心里有数、敢于放手投资置业。城乡规划是促进土地、空间财富增值的有效手段。通过城乡规划,把宝贵的空间资源保护好、利用好,可以保证城乡建设集约发展,避免“建设性破坏”。规划的效益,体现的是一种乘数效应、倍数效应。可以说,抓规划不仅是“画蓝图”,更是创环境、树形象、抓招商、引项目,抓住了规划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发展的关键。正如曾培炎副总理强调的:“规划是城市管理的第一要务”。这个“要务”抓不住,政府工作就会偏离方向。可以说,不抓规划的政府,就是职能错位、缺位的政府;不重视规划的领导,就是不称职的领导。应该指出的是,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很多地方无论是在规划管理体制上,还是在规划机构设置上;无论是规划制定上,还是规划落实上,都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一是规划覆盖范围小。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突出,不能统筹城乡发展进行规划。正如某中央领导同志所指出的,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建设的弊端集中表现为规划滞后、建设无序,导致失控。二是规划的决策机制欠科学。“拍脑门”作决策和“长官意志”影响规划的现象时有发生,盲目性和随意性太大。三是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不强,刚性约束不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深化规划管理体制和机制改革创新上下功夫。要树立全新的理念———推行城乡规划管理全覆盖。XX市是农业大市,辖县(市)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异常繁重。把县域规划、乡村规划制定好,是第1页共3页当务之急。为此,我们提出全面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力求把城乡地域全部纳入规划管理的范畴,使规划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使辖区内城乡的每一块土地都纳入规划管理,不留空白。一是坚持城乡规划体系全覆盖。既抓总体规划编制,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水利、电力、绿化、环保、消防、道路等各专项规划,又抓详细规划编制,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争取建设项目详细规划编制达到100%。二是坚持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全覆盖。围绕建立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自上而下、层级清晰、职责明确的统一的规划管理体制,我们进行了大胆改革。市规划局更名为市城乡规划管理局,不仅从名称上将其职能明确出来,更赋予其对全市城乡规划工作的业务管理与指导的职能。在三区(XX县区、XX县区、XX县区)和高XX县区设立城乡规划管理分局,人、财、物由市局统一管理,实现了市中心区统一管理。在各县(市)成立了独立的城乡规划管理局,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村都设置规划管理员。这样就从体制上、队伍上确保了规划的全市集中统一管理,也确保了规划管理的全覆盖。要建立全新的机制———推进规划决策运行的科学化。从规范规划审批的运行机制入手,通过完善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决策行为。一是市和各县(市)都建立健全城乡规划委员会,吸纳一定比例的专家及社会人士担任;二是规划委员会下设城乡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吸纳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库;三是规划委员会决议实行票决制。在规划事项决策运行机制上设定了严格的程序: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协调有关部门征询意见———专家咨询委员会技术咨询论证———征求社会意见———规划委员会审议———进入法定审批程序。概括起来就是“部门问策、专家议策、社会征策、规委决策、阳光亮策”。这样一环紧扣一环,从制度上约束了决策行为,保证了规划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同时我们明确提出,规划一经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如果因实际情况发生重大变第2页共3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