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统筹城乡发展的调研意见统筹协调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任务,是解决我国客观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日益突出的“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对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我县组织县农办、县经济局、县规划和建设局、县发改局等部门就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形成了如下调研意见。一、现状原因分析(一)农民无缘分享工业进步和城市发展的成果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传统产业。农民只有劳动、国家赋予的土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劳动所得农产品的权利,无缘分享工业化、城市化成果。一是就业制度的不合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民就业只能当农民,要获得在工、商业的就业权利,要享受城市居民的各种社会福利,只能通过“农转非”方式实现。在现有体制下,农民虽然可以进城务工,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技能和得不到应有的劳动保障和社会福利,因此很难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二是土地制度的不公平。在我国现存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土地政策,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两者之间存在巨额的价差,国家通过土地征用制度,实现土地性质的转换,获取巨额价差用于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三是农民物权的不公正。改革开放后,建立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基础上的宅基地使用权只能使用和继承,不能交易,农民的房屋只能作为消费品而存在,资产被沉淀下来,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产生不了效益,难以体现价值。四是农产品价格的低迷化。我县城镇化水平低,农产品是“生之者众,用之者寡”,再加上缺乏强有力的组织引导和统筹农业生产、协调农产品价格,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二)农民在国民经济再分配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国民经济再分配过程中,财政、税收、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建设等主要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加剧了“三农”第1页共3页问题。取消农业税前,一方按收入、一方按成本计税,城市居民按工资性收入纳税,而农民依据耕地面积计税并承担“三提五统”费用。城市教育国家办由公共财政出钱,农村教育人民办要农民出钱。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城市由财政出资,农村则是农民集资。(三)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忽视了农业的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走的是以工哺农道路,经济增长方式属投资带动型,主要依靠农业获取工业发展原始积累,通过国家和国营企业投资带动经济增长。改革开放后,国家调整投资与消费、轻工业与重工业的比例,积极扩大出口,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采取投资、消费、出口并重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步转变为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以国际消费为依托,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脱离国内消费而实现快速增长,国民经济发展忽视农村的消费,但需要农村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和农产品,这就是我国“三农”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方式忽视农业的发展,经济制度阻碍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公共财政政策忽略农村建设,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形成了“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难”的局面。二、我县推进城乡发展的总体思路及目标(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互动”,全面开放、全民创业、全民致富。(二)总体原则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城乡统筹,坚持用平等、发展、开放、和谐的理念引领城乡统筹,坚持用体制机制创新来设计城乡统筹,坚持用利益调节来实施城乡统筹,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推动”推进城乡统筹。(三)基本思路第2页共3页总体上按照“夯基础、强工业、活三产、兴科教”的发展思路,坚持“统筹城乡、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步推进”的原则,构建“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基本思路是:以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