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顺乎世界之潮流”一、选择题1.在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广东籍的户部侍郎罗惇衍说:“人心愤夷已极,而地方官自夷人入城以来,每讳言夷务,甚至文移公牍,称夷务为洋务,又称为外国事件,不敢斥言夷字。”这说明()A.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B.战争推动洋务思想发展C.古代华夷观念彻底崩溃D.清朝外交方针发生转变解析:选A。材料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广州被攻陷,民愤极大。但政府官员却“讳言夷务”这就是对西方的一种畏惧,而“称夷务为洋务……不敢斥言夷字”更反映出官方对西方列强态度的变化,选择A项。此时洋务运动尚未兴起,排除B项;C项错在彻底崩溃;D项中清政府外交方针并未转变。2.戊戌政变后,慈禧对李鸿章说:“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对曰:“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李鸿章被误认为“康党”的原因是()A.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B.创办淮军形成地方军阀势力C.创办了近代最早的民族工业D.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主张变法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看,李鸿章主张变法,但李鸿章属于洋务派,A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属于洋务派的主张,也是对“旧法”的变革。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错误,洋务派的企业不属于民族工业,D项是维新派的主张。答案为A项。3.某学者说:“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因此维新派在鼓吹变法的时候,就只能从其他阶级中寻找同盟者,或者依靠对象。”这里的“同盟者”是指()A.开明地主B.无产阶级C.农民阶级D.洋务派解析:选A。资产阶级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进行改革,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思想,皇帝和儒家思想都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项正确。4.《日落紫禁城》载:“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这里的“几个读书人”中应该包括()A.谭嗣同B.林则徐C.李鸿章D.陈独秀解析:选A。19世纪末在紫禁城里要求变革,这是维新派所为,选项中只有谭嗣同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5.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这表明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质上要求()A.改革社会风尚B.吸收世界文明C.发展近代交通D.主张机器生产解析:选B。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根据题干信息:对衣服、机器、习俗等的描述分析,这些方面体现了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求吸收世界文明。其余三项属于表面现象。6.胡适在其创作的《归国杂感》里这样写道:“不到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的中国,骂康有为太新;二十年后的中国,却骂康有为太旧。”“二十年前”和“二十年后”都批判康有为,是因为他()A.主张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无法体现劳动人民的普遍愿望B.倡导民主与科学,主张全盘西化C.坚持主张实行民主宪政,不符合当政者的愿望D.坚持主张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解析:选D。“二十年前”因康有为坚持君主立宪遭到顽固派的批判,而“二十年后”康有为固守君主立宪制,遭到革命派的批判,故D项符合题意。7.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说:“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士”应该是()A.洋务自强的践行者B.维新图强的呼吁者C.民主共和的实践者D.五四运动的领导者解析:选C。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从这句话中可看出,有识之士的主张是要推翻帝制,实行民主共和,这应该是革命派的主张。8.晚清民间教科书关于近代政治知识的介绍日见增多。商务印书馆1910年初版陆费逵的《修身讲义》中有:“立法、行政、司法三权,由一机关行之者,曰专制政体;三权各有独立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