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沟通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而是要提升实践能力,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性分析1.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教育改革,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从规定内容中可以得出,目前我国教育的重点应放在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上,从教师照本宣科讲授知识导致课堂氛围僵化的困境中脱离出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课外实践等方式,提升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2.小学数学教学本身的需要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来看,小学数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运用逻辑思维面对客观事实,用科学的方法剖析问题。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不仅要分析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以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心理特点为依据,亲自参与把现实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加深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1、活用教材,促进学习素材生活化教材是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编撰出来的,是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一个基础,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很多教师都是以教材为根本,不敢“越过雷池一步”,以为教好了教材,就相当于教好了数学,其实不然。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当然学习材料生活化也要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力的状态。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教师可以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生活化很强的例子:3月12日植树节到了,学校决定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200棵,成活了1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5%”,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5%”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2、丰富学习资源,注重培养学生收集、调查的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脱离现实生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法独立存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通过有效的预习之后进行针对教材知识的调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对教材的重点知识有了较好的把握之后,在正式的课堂中将不再觉得知识乏味无趣。教师要对学生的生活情况着重了解,让学生参加一些生动的实践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积累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将固定的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提升实际分析和操作能力。例如:在教师引入“百分数”这一概念之前,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百分数的存在,让学生亲自去发现百分数的存在,啤酒的外包装上印有“酒精度>3%”的字样,泡面上写有加量“15%”,通过观察学生对百分数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教授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计算学校操场面积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测量,并讨论正确的计算方法,这一过程让学生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