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汉字与书法1.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D.古文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解析:抓住关键词“商代”“牛耕”。A项“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诗经》收录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的诗歌,排除B项;孔子学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C项;甲骨文是商周时代的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状”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答案:D2.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解析:依据材料“(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信息可知,当时官员奏事公文往来频繁,而官方文字小篆书写速度较慢,难以完成,故让胥吏修改,遂成“佐书”(隶书),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更便于书写,B项符合题意。答案:B3.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图中秦阳陵虎符上的字体属于()A.隶书B.楷书C.篆书D.行书解析:秦朝统一文字,规定小篆是全国的统一标准字体,所以虎符上的字应为篆书,故选C。答案:C4.有人论述中国某书法字体“把汉字书写的速度、节奏、韵律、动态发挥到极致,把书写者的个性、才情、气质、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这种书法字体最有可能是()A.小篆B.行书C.楷书D.草书解析: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答案:D5.“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唐朝诗人窦冀的这首诗描述了当时一位书法家的创作情景。与这一描述相符的书法作品是()解析:根据材料中“唐朝”“狂僧”和四幅作品的特点可以分析得出体现的是怀素的作品特点,故选C项。答案:C6.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方块状字,经历了约3000年的发展,至今仍充满活力。下图以“虎”“象”“鹿”“鸟”四字为例,分别展现“汉字七体”的风采:请回答:(1)根据时间判断:A、B分别指的是哪几种字体?(2)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解析:第(1)题结合汉字发展阶段和其特点判断分析;第(2)题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和汉字自身发展条件分析。答案:(1)字体:A——甲骨文,B——小篆。(2)①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为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准备了材料;②这一时期,一个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③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也为这一时期书法的演进和创新提供了条件。[基础巩固]1.有人对书法字体的特色分别做了如下评述,其中对秦朝标准字体的评述是()A.“状如龙蛇,勾连不断”B.“笔画圆弧,富有奇趣”C.“结体扁平,方劲古拙”D.“不真不草,流动奔放”解析:秦朝的标准字体是小篆,“状如龙蛇,勾连不断”是对草书的评述,“笔画圆弧,富有奇趣”是对小篆的评述,“结体扁平,方劲古拙”是对隶书的评述,“不真不草,流动奔放”是对行书的评述。答案:B2.(王羲之)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据此推断,该字体是()A.楷书B.隶书C.行书D.草书解析:王羲之的大意是,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行。钟繇擅长楷书,张芝擅长草书,王羲之的字体应该是楷书与草书的特点兼而有之。答案:C3.下列汉字形体的演变顺序正确的是()A.甲骨文—小篆—楷书—隶书B.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C.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D.甲骨文—隶书—楷书—小篆解析: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过程。答案:C4.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ABCD解析:秦朝的官方文字是小篆,A项是甲骨文;B项是草书;C项是楷书;D项是小篆。答案:D5.下图中的作品分别出自两位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大家之手,它们一个雄强浑厚、韧若筋带;一个刚劲挺拔、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