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毛泽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词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什么是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研究传统文化与诗歌意象间的关系,进而解读诗歌。•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词人借助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词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体会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情景关系,体味词中作者的感情。•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意象,了解意象在诗歌鉴赏中的地位和作用,鉴赏诗歌。教学方法•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比较法。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的比较、毛泽东描绘的“湘江秋景图”和中国其他文人所描绘的秋景的比较等。关于词的常识产生时间词兴于唐,盛于宋,衰于元明而又重振于清。名称“曲子词”(曲词、曲子)《敦煌曲子词》“诗余”《草堂诗余》、《名儒草堂诗余》“长短句”秦观《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稼轩长短句》、刘克庄《后村长短句》“琴趣”欧阳修《醉翁琴趣》、黄庭坚《山谷琴趣》、朱彝尊《静志居琴趣》“乐府”《中州乐府》、张孝祥《于湖乐府》、元好问《遗山乐府》词牌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天净沙·秋思》《沁园春·长沙》。词可以分上下两段,叫做“片”或者“阕”。分类按长短分:按片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单调、双调、三调词的流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浑厚。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婉约派清丽含蓄,婉转缠绵。代表作家柳永、秦观、李清照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沁园春雪•毛泽东•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893--1976),字润之(原作咏芝,后为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书法家。毛泽东材料一•1910年毛泽东脱离韶山投考湘乡县东山小学。在回答《言志》作文题时,他写下了《咏蛙》:“独坐水池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出声。”充分表达了17岁少年的远大抱负。•后来他还写出了“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材料二•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与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常常在一路纵论世界大事、社会和人生题目,常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本人,立志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与同窗约定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事、不谈家务琐事,否则不能做挚友。沁园春沁园春,又名《寿星明》、《洞庭春色》等。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之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后人作诗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一百十四字,前片四平韵,后片五平韵,亦有于过片处增一暗韵者。长沙,是词的标题。材料三•在长沙读书时,毛泽东常常与同窗去湘江游泳,写下了“信心十足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迈诗句。“五四时期”毛泽东团体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活动,主编《湘江评论》,在全国反响极大。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