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验研究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我校抓住机遇,从学校发展和教学改革实际出发,选择专项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有效性的研究》作为学校的龙头课题。探索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丰富、完善具有“民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生成型、情境型”为特征的“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选择本课题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21世纪的人才必须是创新型的人才:他们是拥有创新意识、具备创新能力、能实现创新成果价值的人。这一标准的核心就是创新。而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以注入式为方式,遏止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新型教学模式。2、学校持续发展的需求。此课题构建出一套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师生亲历实践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鼓励我们丰富、完善、推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3、信息技术为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支撑。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模式的建构创造更好的条件。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教材多媒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环境虚拟化…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和学是建立在数字化、交互性和多媒体的基础上,这将更利于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构建有效课堂,推动师生的共同发展。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价值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决定课程的关键因素有四个:知识、社会要求、社会条件和学生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上述决定课程的四个关键因素都产生了冲击性的影响,因而会对学校课程产生长远的影响,促使信息技术在更高一个层面与课程进行整合。从国际潮流来看,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正在逐步进入第三个阶段,信息技术就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即与素质教育的目标结合在一起。网络环境针对传统教学环境的薄弱点,在情景创设、个别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主题学习等方面有其独到的优势,对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非常有利,而且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单一的交流形式,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搭建平等互动的交流台,提高课堂效益,我校作为全国特色学校,不论是信息技术的环境建设,还是师生的信息素养均具备较好的基础,具备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探索教与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目前,网络课程的开发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许多实际问题需要在实践中研究和探索,以真正发挥网络课程的实际效益。三、研究的目标: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提升教师的教育观念、信息素养、教学水平等综合素质,探索完善、推广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体系,研究教学策略、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过程,改善育人环境,提高教育质量,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现代人才,从而落实素质教育,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四、研究内容: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换,把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在数学学科构建出“探究——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建构不同课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构成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