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曹刿论战》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曹刿论战》选自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属于散文作品。该文记的是齐鲁长勺之战,齐强鲁弱,结果鲁国大获全胜,成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曹刿对战前、战中、战后都作了很好的论述,指出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设计理念】1、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2、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3、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目标】1、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2、掌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选择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3、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教学重难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重点文句,抓住“论战”,解读人物形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学方法】1、认读法(解说:目的是培养语感,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2、探究法(解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互助合作的习惯)3、归纳法(解说:学习需要方法,方法源于归纳,归纳益于拓展)【教学手段】课件、多媒体【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重点词句的翻译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一)阅读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段写鲁国战前准备,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明确:取信于民。2、“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明确:“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危急时刻,挺身而出,表现他强烈的爱国热情。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体现曹刿什么性格?作用:全文的中心句,贯穿全文,反衬曹刿的远谋。性格:显示曹刿的自信,表现对统治者的蔑视。4、鲁庄公的仓促迎战,乡人的阻止,说明了什么?明确:目光短浅。乡人劝阻,反衬出曹刿对国事关心和他对当时形势深刻的洞察力,尤其对鲁庄公的政治能力和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感到忧虑,这表现了曹刿的爱国热情。同时,这一小插叙,也使故事一开始就横生波澜。5、鲁庄公认为作战前需要哪些方面的准备呢?曹刿是如何评价的?(“三问三答”)(用原文句子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凭小恩小惠。(×)“小惠未遍,民弗从也”“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凭神灵保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凭取信于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6、为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明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重要条件?明确:鲁庄公借小惠赢得近臣的拥护,借小信赢得神灵的保护,这两点都被曹刿否定,在曹刿的启发下,鲁庄公终于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7、“战则请从”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表现曹刿主动请战的热忱,自然过渡到下文战争过程中实战经验的描述。(二)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表现鲁庄公不懂战术急躁冒进的情绪的句子?明确:“公将鼓之”、“公将驰之”。2、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和“下视”“登轼而望”等动作,表现了曹刿什么样的性格?明确:从容淡定、谨慎、善于观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3、第二段如何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的?明确:“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表现鲁庄公的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择战机的?明确:通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和“下视”“登轼而望”等动作,找准反攻时机:“齐人三鼓”之后及追击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说明曹刿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抓住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做出正确的判断。5、第二段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明确: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选择了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选择了开始追击敌人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三)阅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1、“既克,公问其故”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突出鲁庄公之“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