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舞曲》教案张晓南一、教材分析:《瑶族舞曲》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课。本课所欣赏是一首管弦乐合奏曲。乐曲优美,旋律流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瑶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动人场面,表达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和无比欢乐的心情。开始由轻柔的拨奏模仿瑶族特有的长鼓敲击声,在长鼓的敲击声中奏出幽静委婉的第一主题,第二部分为抒情的中板,音乐描绘抒情而温馨的意境,旋律富于歌唱性,第三大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二、教学目标设计(一)、了解我国瑶族的风土人情,体验感受瑶族音乐特色。(二)、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听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音乐描绘的内容和场景,进一步培养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趣,增强和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三、教学重点、难点:了解瑶族地区音乐风格及主要特征。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节奏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四、教学准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课件、打击乐器等。五、教学过程1、作品与作者:瑶族是我国西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广东、云南一带《瑶族舞曲》是描绘瑶族人民在欢庆节日时歌舞的场面。作品是由刘铁山、茅沅在1956年创作,后由音乐家彭修文改编为民族管弦乐曲。作品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对少数民族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借器乐曲的形式表现瑶族人民在党的关怀下过着欢乐幸福生活的场景。2、整体赏析(一)老师简介管弦乐,并进行欣赏(二)分析作品有三部分组成,ABC第一部分A第二部分B第三部分C是第一部分A的变化再现(三)看第一部分主题a和主题b1、学唱主题a1=E2/46336|2.1|7217|6.53|6.712|3.532|12321|6.0|2、师叙:主题a由慢、快两个小段落构成,徐缓委婉的主题带有较强的舞蹈韵律,优美而抒情的旋律,犹如美丽的姑娘在翩翩起舞。3、学用打击乐器为主题配乐4、复听a并用节奏乐器打节奏4、师叙:主题b出现时,随着乐器的增加,气氛逐渐活跃起来,好似姑娘们纷纷加入舞蹈的行列。鲜明的节奏热烈欢快,犹如小伙子们情不自禁的闯入姑娘们的舞蹈行列,双手兴奋地敲击着长鼓,尽情的舞动起来。5、学唱主题旋律b1=E2/4632321|6163|632321|6163|661221|253|232121|60|……6、学用节奏乐器为主题b配节奏7、复听主题b,同时用节奏乐器配伴奏8、看看乐曲在节奏和速度上有什么对比关系?9、这首描绘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唱歌跳舞)?表达瑶族人民怎样的心情(幸福欢乐)?(四)简介第二部分:(主题c和主题d)随着情节的发展乐曲进展到了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乐曲的节奏有什么变化呢?体现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呢?(节奏慢了下来……)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我们不做详细介绍,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在课后上网或问我进一步了解1=E2/433—|11—|13—|331—|611|36363|2.121|6——|……(五)、第三部分和尾声:(主题a和主题b)我们一起听一下最后部分,看看有什么相似或相同的地方?(生:反复)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的主题,加进了热烈的打击乐器,速度越来越快,气氛越来越热烈,感情越来越奔放。最后,乐曲在强烈的演奏中推向高潮,在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全曲。(六)、介绍欣赏1998年中国民族乐团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的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视频)(八)、小结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居住的最大特点就是靠山,他们以大山以为依靠,凭借赶山吃饭。瑶族主要居住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一带。平日里,他们喜欢背着长鼓,吹着芦笙围着篝火跳舞,来表达他们快乐的心情……美丽的民族之花鲜艳芬芳,今天我们只采摘了其中的一只,可爱的瑶族之花,《瑶族舞曲》这首广为流传的艺术奇葩,带我们走进了古老的瑶家山寨,让我们领略了这一民族的动人魅力。今后我们将继续领略其他民族的风采。课后反思教学中能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感受音乐,能主动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能根据音乐情绪进行描述,在体态上作出反应。通过欣赏对乐曲进行各种形式的创编。这是我教学这堂课的主要目的。学生对多媒体课件中展示的了解自然是不错,对乐曲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