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掌握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等。(2)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2、过程和方法: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2)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教学重点:1、掌握朗读诗歌的主要方法,背诵诗歌。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二、初读文章,感受内容一读,辨字音。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二读,知大意。给诗歌另拟个小标题,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里娃的梦三读,理内容。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四、精读课文好诗不厌百回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先由学生独立设计,小组内交流、试读,然后在班级展示。明确:第一节情感变化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最后融合全班的设计成果,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五、体验与反思经过这样反复的朗读,你们明白了诗中的“山”和“海”象征什么吗?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六、布置作业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2.背诵全诗。教学反思:一、在有效活动时间里,这就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我大胆放手,懂得了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学习时间和思考时间。二、赏识学生,能够生发出有效的课堂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效的课堂参与,赏识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