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时作业岳麓版必修1学业达标1.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A.郡国并行制度B.中外朝制度C.刺史制度D.郡县制【解析】关键在于理解“斑马式”的含义,斑马身上的条纹是并行的。2.史载: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景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提升为王。对这段故事理解正确的是(C)A.兄弟情谊B.爱屋及乌C.分割实力D.分封爵位【解析】汉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表面上是施恩,实际上分割了王国的实力。3.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大事,其中包括军权的加强,史料记载“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你认为这种做法最有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个朝代(C)A.秦朝B.唐朝C.宋朝D.元朝【解析】“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体现了兵帅分离的措施,这出现在宋朝。4.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C)A.中书门下B.通判C.枢密院D.三司使【解析】宋代王师北定事务属于军事方面,枢密院拥有发兵之权,故选C项;中书门下、通判、三司使分管行政、地方监察、财政,排除A、B、D三项。5.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宋代“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C)A.藩镇割据出现B.科举制完善C.分割事权D.重武轻文【解析】为防止权臣篡权,宋代采取了分割事权的策略,加强对官吏的监督,这在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导致了北宋行政效率的低下。6.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职”。他指的制度是(C)A.汉代的内外朝制度B.唐代三省制度C.明代的内阁制度D.清代的军机处【解析】“虽无相名”说明已废除了丞相,这只能是明代以后,“实有相职”说明该制度还有一定的权力,这只能是内阁制度,清代的军机处无任何实权。7.春联是日常生活中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因“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于(B)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B.祁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万年红”,“红”与“朱”义同,并用阶级分析法分析可知,祁盼专制政权的长治久安是其真实意图。8.(2017·杭州)明朝初年为防止宦官干政,严格禁止太监识字,但明宣宗时设太监学堂,鼓励太监识字,凡皇帝口述命令,先由秉笔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并由六部校对颁发。明宣宗的目的是(D)A.设三省六部B.设三公九卿C.设军机处D.以司礼监牵制内阁【解析】本题考查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皇帝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所以以太监予以牵制,因此D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发生在唐朝、B项说法发生在秦朝、C项说法发生在清朝雍正时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9.(2017·山西联考)《剑桥中国明代史》指出:胡惟庸的权力不断膨胀,这促使御史韩宜可在御前当面攻击胡惟庸及其盟友。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权。材料反映的是(A)A.相权与皇权的矛盾B.明初社会矛盾的激化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宰相废除的根本原因【解析】依据材料“告发胡惟庸等人不忠于皇上,僭越皇权”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正确;题干并没有涉及社会矛盾,故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故排除C项;宰相废除的根本原因是皇帝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故排除D项。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