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班集体的形成目前,在班级管理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不良的现象,对教育对象的客体性质注重较多,而对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质往往认识不够。道德教育主要通过灌输德育知识、树立榜样典型、借助集体舆论等方法来完成,没有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的主体作用,导致班级变成了班主任唱独角戏,效率低的局面,束缚了学生主体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那么,如何管理好一个班级呢?我认为,调动出学生积极性,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作用谈一些学习体会。一、认识的学生主体性,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跨世纪的人才应具有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创新精神,而这些素质真是人的主体品质的自然呈现。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不是天然具有的,而是靠人通过自觉能动的活动而获得和创设的。教育做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班主任是真理的化身,是权威,是班级的主宰者,学生是知识和道理的接受者,是服从者,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育过程中的被动地位,主体意识相当薄弱。因此,老师必须转变观念,回归学生主体地位。现代的青少年独立性、自主性、适应性明显地增强了,自我意识也逐渐增强。对人格自由充满渴望,充满热情。初中学生更是如此,我们不能以惟我独尊的姿态俯视学生,操纵班级的一切活动,而应从"指挥者"变为"引导者",以激励取代训斥扶持取代包办、民主取代操纵。一句话,把权力下放给学生。二、确立正确的班级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由于中学生自我意识得到了发展,他们对于自己所在的班级,也在进行判断。这种判断的结果,可以用“我的班级”意识来表达。但是,学生对于自己的班级的意识有两种不同的状态。这两种状态是:“我所在的班级”和“我自己的班级”。前者没有把自己和自己所在的班级融为一体,就是说没有一种对于班级的归属意识;而后者则把自己与班级融为一体,我是班级的一部分,班级也是属于我的。如果所有的班级成员,或班级的大多数成员都处在“我所在的班级”意识状态下,那么这个班级是一个缺乏内聚力的班级,最多是一个神散而形不散的班级,班级学生将没有进取心,没有上进心。如果班级的所有成员,或班级的大多数成员能够形成“我自己的班级”的意识,那么就必然有同一种价值取向,班级的向心力、内聚力就比较强,班级学生就会和班级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如何才能使学生确立正确的班级意识呢?第一、我觉得应从尊重学生做起,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需要,但尊重并不等同于赞同,而应求同存异,逐步化异为同。从马斯洛的需要学说可得到启发,班级的每个成员都交往的需求,而对于个体的交往需要来说,也许一个较小的交往群体,如二人群体就能满足个体的交往需要。如果从大的班级群体来说,不能接纳某个学生,那么这个学生只要能找到一个小群体,从中获得安全、归属与交往的需要,他就未必要认同整个班级群体。他们也许就是以后班级中的捣乱分子,思想上的后进学生。因此班主任要调动学生的作用,可以和班级只的主流学生谈话,鼓励他们主动关心、帮助这些同学,和这些同学交朋友,使他们体验集体大家庭的温暖。第二、权力下放,体现民主,使学生真正感到主人翁感。从学期初的班干部的任命到班训班规的确立,从班级工作计划的制定到班级工作的具体实施都可以交给学生,教师做好指导、协助和督促的工作。譬如班干部的任命,我大胆改革,采用"毛遂自荐"与"民主评议"相结合的双向选择的办法,让有意为同学们服务者先作"自我推销"演讲,产生候选人,再根据"民主评议",全班投票产生新一届的班委,班干部协商确定各自的分工,并且制定出各自的工作计划。各组推荐自己组的小组长。班级计划期处由协商共同商议制定,并落实到各班干部具体负责。这样体现了"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一教育原则。三、引进竞争机制,鼓励学生人人参与除了班干部的选拔引进竞争机制外,还发动班干部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上互相竞争,并由他们去带动其他同学共同竞争,再由班干部得出竞争名单张贴,互相监督。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