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市四甲中学高一历史学案编号12制卷:吴金金审核:审批:2014-3-17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知识梳理:一、动荡中变化的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与多沿袭传统。2、鸦片战争后: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1)衣①“”“”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②后,孙中山设计的,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③20世纪年代,西服、、、学生装和等五花八门。(2)食: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住:在中国传统居民中引人注目。(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的色彩。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和等法令。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改为,农村仍沿袭。二、新中国社会生活风尚1、20世纪50~70年代(1)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许多生活必需品凭计划供应,总体水平较低。(2)、,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1)衣:从走向五彩缤纷,从的款式走向多样化。(2)食:到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政府还倡导“”。(3)住: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4)风俗习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课堂练习:1.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说明A.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B.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C.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D.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2.下列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②①③④B.①④③②C.①④②③D.①②④③3.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学风:立志、明理、刻苦、有恒1海门市四甲中学高一历史学案编号12制卷:吴金金审核:审批:2014-3-17的生活细节是A.粮票→股票B.大人→先生C.法币→人民币D.臣民→公民4.明初服饰制度有严密的规定,但到明中后期“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B.西学东渐风气的影响C.反封建民族思想的影响D.明朝百姓服饰统一规范5.“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侵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这种变化体现在A.西服的出现B.中山装的出现C.旗袍的改进D.列宁装的流行6.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①旗袍②中山装③京剧④咖啡屋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浓缩着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精华。其发展变化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社会进步。图片中影响孙中山、宋庆龄服饰的主要因素是①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②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③近代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④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8.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象出现有关的是①大跃进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改革开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1863年3月7日,《上海新报》上刊登了如下的启事,由此可见()A.近代中国的照相业获得快速发展B.照相留念已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发生某些变化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显带有半殖民地的色彩10.右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A.欧风美雨B.西学东渐C.洋为中用D.中西合璧11.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导致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学风:立志、明理、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