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案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二、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1、借助文中注音认真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丢字,不破句。2、正确读写识记“渲染、勾勒、低吟、洒脱、迂回、疾驰、礼貌、拘束、羞涩、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并结合上下文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并会用“一碧千里、翠色欲流”造句。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三、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课文。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者老舍访问内蒙时,目睹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又感受到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让我们随同老舍一起去参观访问吧。1、自由朗读课文,我会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丢字,不破句。2、我能理清课文条理、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预设:孩子概括课文内容时可能不全面、不准确,有的仅仅说出草原美景,有的说还有草原人热情,但对话别、依依不舍可能说不出来,这时老师应及时点拨,让学生再读读课文最后一段,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来,并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把意思相同或者相近的内容合并在一起,把意思不同的几个意思罗列出来,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3、识记生词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在文中所连的词及自己不理解的词。然后借助工具书,理解并掌握。(1)我画出的词语有:渲染、勾勒、低吟、洒脱、迂回、疾驰、礼貌、拘束、羞涩、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我要把这些词语读一读,抄写一遍。我要提醒大家易错的字是(老师点拨:“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2)通过默读课文及查阅工具书,我知道下列词语的意思并会从中选择两个词语说话。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四、学生展示1、挑四个学生到黑板前默写,其他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默写,错字订正三遍,这样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2、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3、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4、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五、当堂检测。(1)看拼音写词语。lǜtǎnxuànrǎngōulèdīyíntiānyá()()()()()xiūsèshuāijiāojīnpiāodàiwǔ()()()(2)我知道课文是按顺序描写了内蒙古草原的和。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二、组织自学草原风光图1、默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草原美丽风光的句子,读一读,抓住重点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预设:学生可能对“渲染”“勾勒”的意思不太明白,进而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因此老师点拨:“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那样让人赏心悦目。)喜迎远客图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的句子,读一读,抓住重点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理解: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预设:学生可能知道少数民族的衣服与我们汉族的不一样,花花绿绿的襟带飘舞,但不知道比喻的妙处,老师点拨: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主客联欢图3、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虽然太阳已经偏西,但是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多么优美的语言,我想带着自己的理解深情地读一读。(预设: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