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作者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诵读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节拍)3.读出情感。(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词语的抑扬轻重,文句的舒缓起伏)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一、整体感知问题一: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问题二: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思乡之情一、整体感知一一一一、整体感知二、赏析上片(写景)思考: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这些意象的前面或者后面有一个动词,体现了景物的意境,请同学们找出并赏析动词的作用。3、王国维认为“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看法并说明理由。4、从感官上来讲,词人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这幅画的?1、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画面: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2、燎:烧,点燃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呼/窥:拟人的修辞手法呼:欢呼之意,充满人性化,表现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窥:暗中查看之意,把鸟儿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举:十分逼真地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3、王国维认为“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谈谈你对这个评价的看法并说明理由。?王国维的评价恰如其分,“叶上”三句确实写出了溽暑时节的清晨,雨后放晴之际荷花的神韵。这三句描写准确,刻画生动,一个“举”字尤其传神。词人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在旭日的照耀下,在晨风的吹拂中,荷叶上面昨夜的雨水已经不见踪影,片片绿叶洁净圆润,个个昂首挺立在水面上,精神抖擞。4、从感官上讲,词人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这幅画的?嗅觉、听觉、视觉。三、赏析下片(抒情)1、在这么美好的景物下,作者产生什么样的情思呢?哪些句子能够看出作者的这种情思?明确:思乡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2、作者上片写荷花,下片直接写思乡,情与景关系密切,请问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的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明确:见景生情。风荷。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家乡的荷花。词人的家乡在钱塘,五月家乡荷花开得正艳。这样,就由描写“风荷”很自然地过渡到抒发怀乡之情,不着痕迹。3、欣赏“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明确:“五月渔郎相忆否?”对写法,反客为主。不言自己思念家乡亲朋,却问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反衬自己对家乡亲朋的浓烈思念。如果说前面的都是写实景,那么最后一句就转入了虚构的梦境描写。思乡情切,以致梦中飞渡,恍若回到故乡,与友人一起小楫轻舟畅游芙蓉浦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讨论:这两首诗和“五月渔郎相忆否”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词中除了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外,还寄托了其他什么情感?4、深化主题我们从作者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中,从对小楫轻舟泛游芙蓉浦的自在生活的向往中,也能依稀地感到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回归自然的宁静生活的向往。拓展延伸甘草子柳永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1、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景象?秋暮、衰荷、乱雨、冷月。2、这首词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感情,哪些句子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