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的崛起座座城,奇迹般的聚起座座金山……”老人邓小平画的这个圈是指()。A.划海南省为经济特区B.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经济特区C.建立长江三角洲经济特区D.开辟香港、澳门为特区解析材料用熟知的歌词设置了新的历史情景,要结合材料的时代背景和提供的时间信息即1979年进行分析判断。1979年邓小平倡议在广东、福建沿海建立特区,1980年正式实施。答案B2.1979年,邓小平对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其中的“血路”是指()。A.率先建立经济特区B.率先实行改革开放C.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D.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血路”是指率先建立经济特区。对内改革率先在安徽实行,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的。答案A3.“作为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它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与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共舞,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它已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上述材料是某一文学作品中对某一个城市的描述,这个城市应该是()。A.广州B.上海C.深圳D.珠海解析题干中的有效信息是“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最早成为中国开放的特区”,符合这些条件的城市非常明显的是深圳。答案C4.长期以来深圳市都实行“一市两制”。目前深圳市正酝酿将特区范围由目前的四区扩大至包括宝安、龙岗在内的六区。届时,宝安、龙岗两区将享受()。A.高度的自治权B.特殊的社会制度C.部分政治主权D.特殊的经济制度解析本题关键是要理解经济特区的含义: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方法,即特殊的经济制度。答案D5.20世纪最后30年中,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样的制度不同的结局说明了()。A.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B.社会主义无法抗衡资本主义C.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不断自我完善D.由社会主义理论到实践必然要经历失败和挫折解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的僵化,而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改革能够不断地深化。答案C6.下表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年份进口(单位:亿元)出口(单位:亿元)差额(单位:亿元)外贸总额占GDP的比例1951年8.211.2+310.96%1997年1432.61827.0+403.436.10%A.工业迅速发展B.经济体制改革C.对外开放D.出口增加解析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尤其是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进一步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增长。答案CB组(能力题)7.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必须坚持长期对外开放政策B.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困难C.建国后,曾长期实行“闭关自守”D.关起门来搞建设是发展不起来的解析邓小平的谈话意在表明中国长期闭关自守严重阻碍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中国要想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增强综合国力,只能是长期坚持改革开放。答案A8.《中国的新面貌》:1984年4月30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拿着可口可乐,面带微笑。照片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该照片在这里体现了()。①中国正在对外开放②假冒伪劣迫使国人购买外国货③经济全球化的迹象④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持赞赏态度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由材料可看出中国出现的新面貌,又有时间“1984年”当时中国已经进行了改革开放,中国人喝可口可乐反映了经济的全球化迹象,美国的时代周刊能用这幅图片作为封面正说明了美国对中国的这一政策的赞赏态度。答案B9.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参观浦东后感慨道:“决策高明,规划周密,做法聪明,这是中国的一大奇迹。”中国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