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五区县2013届高三语文质量检查试卷(一)试题(扫描版)新人教版天津市蓟县2013年高三质量调查试卷参考答案语文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1.D(A.慰藉(jiè);B.谙(ān)习,瞠(chēng)目;C.哺(bǔ)育,召(zhào)唤)2.A(B.惦量---掂量,锐不可挡---锐不可当;C.冒然—贸然,合衣而卧—和衣而卧;D.羁拌—羁绊,攻城掠地—攻城略地)3.A(持续:延续不断;继续:多指活动不间断,延长下去。着力:使力气,用力,致力;着眼:从某方面观察、考虑。“万紫千红”和“姹紫嫣红”都有形容鲜花色彩丰富、美丽的意思;但“万紫千红”还比喻事物丰富多彩或繁荣兴旺,“姹紫嫣红”则无此意)4.C(A.成分赘余,删去“发作”;B.语序不当,应为“进行严厉处罚”;D.不合逻辑,表降低、减少不能用倍数)5.B(报告文学)二、(9分)6.C(A项“这使得”不准确,因为还有其他原因;“中国人缺少信仰”错,中国人还有“道德信仰”。B项“没有给其他宗教在中国的发展留下任何空间和条件”错,原文是“没有给任何宗教的发展留下适宜的空间和条件”。D项“其他宗教信仰”错,应是“各种高级宗教”。)7.A(“正是因为”的表述欠妥,“思想”一词漏掉了且“漫长”无中生有。)8.D(“道德信仰优于宗教信仰”的说法不对。)三、(12分)9.C(此处“特”应解为“只是”。)10.A(A都为转折连词“却”;B介词“因为”/连词“来”;C转折连词“却”/并列连词;D介词“比”/介词“跟”或“同”。)11.A(①讲的是人的品性,是人“必穷”的理由;②讲的是人的本性,与“法后王”无太大关系;④是对“众人”的评说。)12.D(联系全文可知用“五帝”“禹汤”的例子用来阐明的是要法后王,因为先王的很多东西会因为时代久远而湮没。)四、(21分)13.(1)圣明的帝王有上百个,我们效法哪一个呢?(“法”和大意各占1分)(2)凭借近世来了解远古,凭借一件事物来了解上万件事物,凭借隐微的东西来了解明显的东西,说的就是这种道理。(“以”、“此之谓”和大意各占1分)(3)那些乱说话的人说:“古今是不同的情况,它们用来治理乱世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也可意译为:治理国家的方法也不同)。”(“妄”、“其”和大意各占1分)14.(8分)(意对即可,观点不同,理通亦可)(1)(2分)客中久滞、思乡情切(1分);年华渐老、感时伤逝。(1分)(2)(3分)“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出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孤云”“归鸟”:晚云孤飞于天际,归鸟投宿于林间,这种景象触发诗人乡关之思、伤感之情。“微阳”“秋山”:夕阳西下余晖返照秋山之景,不但加重了诗人的乡愁,而且更深一层地触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感时伤逝的情绪。(意境1分,情感1分,分析1分)(3)(3分)原诗最好。诗人见景生情,诗歌景、情分写,层次鲜明。(1分)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由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思乡之“念”;继而是夕阳下山、日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1分)有曲达其意之妙。如改成前半景后半情格局,则失去这层妙处。(1分)15.(5分)(1)靡有朝矣(2)渺沧海之一粟(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4)连峰去天不盈尺(5)梧桐更兼细雨(6)安能行叹复坐愁五、(21分)16.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因为水灾,几十个流离失所的灾民来到铁牛镇,但这里的富户个个吝啬(1分)。为后文周老爷子施粥及施粥的吝啬等情节做铺垫(1分)。17.吝啬(勤俭、节省)持家,心地善良,施舍有方,坚持己见(固执己见),教子有法,深谋远虑(深谙事理)。(3分)18.示例一:①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周老爷子将开粥棚。②领粥要磕头,米少糠多引起饥民和家人的不满。③施舍遭骂,周老爷改磕头为干活,辞佣工。④周老爷名声臭不可闻,临终之语却让家人明白他的良苦用心。⑤周家丧事办得寒酸可子孙兴盛。示例二:开端:饥民流落铁公鸡镇,吝啬的周老爷子将开粥棚。发展:领粥要磕头;米少糠多引起饥民和家人的不满;施舍遭骂,周老爷改磕头为干活,辞佣工;周老爷名声臭不可闻。高潮、结局:临终之语让家人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