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教学片段设计表区县(市):常德澧县一完小桃花滩分校组别小学科目语文教学片段标题:《示儿》以诗学诗,悟诗情学情分析:《示儿》是语文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课《古诗三首》的最后一首古诗。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写的,是绝笔,也是遗嘱。全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以及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示儿》这首诗本身从字面意思来看可以说是明白如话,不必花费大量的时间,但真正理解陆游深沉的爱国之情,却并不容易。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诗人的内心,在解诗题、知诗人、初读古诗、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如何紧扣诗眼“悲”多层次、多角度体会诗人的悲伤、悲痛、悲愤之情还需老师巧妙引导,教学中可以采用“以诗学诗”的方法补充相关背景资料,在链接本单元《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题临安邸》这两首诗的基础上,充分感悟陆游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最后可设计背诵诗歌的环节,力求向“依课标、重学情、找重点、可检测”的“真语文”课堂靠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炽热的爱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难点:体会作者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教学过程:―、解诗题(播放音频)公元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寒风呼啸,大雪纷飞。在一户人家低矮的茅屋里,一位老人重病缠身,即将离开人世。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给儿子题写了一首诗作为遗嘱。这首诗,这份遗嘱,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传诵,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古诗。板书课题读题。解题。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告知儿子)质疑。读了诗题,你想知道什么呢?(谁告知儿子?)(他想告诉儿子什么?)(你们的问题提的很好,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你一定能找到答案。)【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诗题,把学生情感带入到诗境中,让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二、知诗人到底是谁告知儿子?这位奄奄一息的老人是谁呢?(陆游)关于陆游,你了解多少呢?(生交流资料)老师这儿也有一段资料,大家浏览一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北宋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他的一生和他的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穿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示儿》这首诗是他在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时刻写给儿子的临终遗嘱。陆游一生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是一位驰骋沙场、威震敌胆的抗金将领。但他生不逢时,屡遭投降派的排挤,最终被罢免官职。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临终之时,要告知儿子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他的这份特殊的遗嘱。【设计意图】了解诗人背景,为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诗所表达的情感,真正走进诗人内心,奠定感情基础。三、读古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读、反复读,一直到把这首诗读顺口了为止。学生个别读,老师指出节奏。师生合作读,老师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然后师生交换读。学生齐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明诗意《示儿》这首诗是诗人对儿子的临终嘱托。在临别之际,诗人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呢?(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万事空”你是怎么理解的?(人死以后是什么都成空了呢?)本来就知道人死了金钱、名誉、地位、快乐、烦恼都成空了,什么都没有了,念念不忘的是什么呢?(但悲不见九州同)九州指的是什么呢?(全中国)是的,古代中国的别称除了九州,你还知道哪些呢?(神州、华夏、中原)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这位奄奄一息的老人在临终之际也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弥留之际,他对儿子说了什么呢?(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王师”指的是什么?(国家的军队)“祭”呢?就是祭祀的意思。我们来看看“祭”字是怎么写的:左上是“一块肉,右边是“一只手,手捧着肉,把它放到“桌子上来祭拜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