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细目一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感冒为常见多发病,其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它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多。轻型感冒虽可不药而愈,重症感冒却能影响工作和生活,甚至可危及小儿、老年体弱者的生命,尤其是时行感冒暴发时,迅速流行,感染者众多,症状严重,甚至导致死亡,造成严重后果。而且,感冒也是咳嗽、心悸、水肿、痹病等多种疾病发生和加重的因素。故感冒不是小病,须积极防治。中医药对普通感冒和时行感冒均有良好疗效,对已有流行趋势或流行可能的地区、单位,选用相应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要点一概述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两季为多。病情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伤风、冒风、冒寒;病情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早在《内经》即已有外感风邪引起感冒的论述,如《素问•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素问•风论》也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论述太阳病时,以桂枝汤治表虚证,以麻黄汤治表实证,提示感冒风寒有轻重的不同,为感冒的辨证治疗奠定了基础。感冒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中寒二》提出:“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明确本病病位在肺,治疗应分辛温、辛凉两大法则。及至明清,多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并对虚人感冒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至于时行感冒,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即已提示其属“时行病”之类,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如所述:“时行病者,春时应暖而反寒,冬时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近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即与时行感冒密切相关。至清代,不少医家进一步强化了本病与感受时行之气的关系,林佩琴在《类证治裁•伤风》中明确提出了“时行感冒”之名。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伤风难治论》说:“凡人偶感风寒,头痛发热,咳嗽涕出,俗谓之伤风……乃时行之杂感也。”指出感冒乃属触冒时气所致。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之分,中医感冒与西医学感冒基本相同,普通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普通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相当于西医学的流行性感冒,故西医感冒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要点二病因病机(一)感冒的病因1.六淫病邪风寒暑湿燥火均可为感冒的病因,因风为六气之首,“百病之长”,故风为感冒的主因。六淫侵袭有当令之时气和非时之气。由于气候突变,温差增大,感受当令之气,如春季受风,夏季受热,秋季受燥,冬季受寒等病邪而病感冒;再就是气候反常,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人感“非时之气”而病感冒。六淫之间可单独致感冒,但常常是互相兼夹为病,以风邪为首,冬季夹寒,春季夹热,夏季夹暑湿,秋季夹燥,梅雨季节夹湿邪等。由于临床上以冬、春两季发病率较高,故而以夹寒、夹热为多见而成风寒、风热之证。病情且重。2.时行病毒时行者指与岁时有关,每2—3年小流行,每10年左右——大流行的邪气;病毒者指一种为害甚烈的异气,或称疫疠之气,具有较强传染性的邪气。《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即指时行病毒之邪。人感时行病毒而病感冒则为时行感第2页冒。(二)感冒的基本病机及转化感冒是因六淫、时行之邪,侵袭肺卫,以致卫表不和,肺失宣肃而为病。外邪侵袭人体是否发病,关键在于卫气之强弱,同时与感邪的轻重有关。《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若卫外功能减弱,肺卫调节疏懈,外邪乘袭卫表,即可致病。如气候突变,冷热失常,六淫时邪猖獗,卫外之气失于调节应变,即每见本病的发生率升高。或因生活起居不当,寒温失调以及过度疲劳,以致腠理不密,营卫失和,外邪侵袭为病。若体质虚弱,卫表不固,稍有不慎,即易见虚体感邪。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