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五育并举”,构建阳光课程体系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五育并举阳光课程体系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一)问题的提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义务教育具有奠基性作用,被视为现代国民教育的基石。“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是对当前学校教育中“五育”失衡状况的总结和概况。重智育轻体育美育劳育、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相对缺乏仍是当前存在的问题。另外,当今的小学生从小就生活在较为优越和富足的环境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合作意识淡薄、劳动观念不强,怕苦怕累,意志力欠缺……为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主动自觉地去适应社会大环境,学校提出:把教育还给孩子,让教育更好地适应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教育中找到快乐,得到温馨,感受幸福。基于前述原因,我校拟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的特色发展有机融合,立足“五育并举”,构建阳光课程体系,实现德、智、体、美、劳素养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课题界定阳光既是课程,也是一种文化,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内层的精神文化。“五育并举”的教育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课题将结合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发展的实际,赋予“五育并举”新的内涵。让课程阳光起来。我校建校时间不长,但起点很高,创校初期,学校便提出了教师要用爱心来关怀、理解、激励学生,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自立自强、团结合作的一代新人,也就是让每一个生命在阳光下精彩绽放!基于这一点,将阳光定位为学校的主体文化,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积极向上、朝气蓬勃、乐观自信”有机融合,通过阳光文化课程的探索与构建,实现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构建一套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阳光课程体系。(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五育并举是由教育思想家蔡元培提出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一种思想主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社会的要求,“五育并举”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要求,这些既是我们的研究之基,又是社会发展之需。2.“五育并举”的教育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提出坚持“五育”并举。2020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2020年要对准“五育并举”体系中的短板弱项,精准发力。3.习总书记讲话中明确指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2016年9月教育部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落地,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理性思维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因此推进学校阳光课程建设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四)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育人,而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未来。在积极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与时俱进地构建“五育并举”的“阳光课程”既为学生强基固本、打好中国底色,又面向全体学生以”德智体美劳”为育人目标,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让孩子们拥有良好的志趣,让他们不断从生活中、学习中、活动中、实践中去感悟,这样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本导向,结合校情总结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框架:德育为引领、智育作支撑、美育与体育为载体、劳动教育为补充,让孩子在成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