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中二年级期末考试地理试卷说明:本试卷分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我国“十一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回答1--3题。1.这种划分是按()A.单一指标划分的B。自然指标划分的C.综合指标划分的D.地理位置划分的2.关于所划分功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3.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阶段性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亚马孙河流域形成了高大密集的以乔木为主的雨林群落,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南林,前景也不容乐观,回答4---5题。4.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森林破坏弓l发的生态环境效应有()①全球气候失调②生态环境恶化③臭氧破坏加重④自然灾害频发⑤地震、火山加剧⑥生物多样性锐减A.①②④⑥B.①②⑧④C.②③④⑤D.⑨④⑤⑨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6--9题。6.图中湖泊的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A.冬季B.秋季C.春季D.夏季7.现阶段,图中绿洲退化现象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测最不可能成立的是()A.人口增长迅速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C.水源污染严重且难治理D.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发展粮食生产8.与华北平原相比,图中绿洲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A.太阳辐射强B.热量充足C.水资源丰富D.土壤肥沃9.图中a、b、c、d四个聚落,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A.aB.bC.cD.d1“红三角”经济圈包括江西赣州、广东韶关、湖南郴州的8万平方千米土地。由于三市都属于红色砂砾岩山区,同时也是革命老区,故被称为“红三角”地区。“红三角”地区以广州南沙为平台,牵线“珠三角”,共建华南经济圈,形成良好的资源互补。结合右图回答10-11题。10.“红三角”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A.热量、光照B.光照、水C.水、地形D.地形、土壤11.“珠三角”可以为“红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A.大量廉价劳动力B.充足的农林产品C.丰富的矿产资源D.资金和技术支持读图,回答12—13题。12.与图中虚线所表示的分界线相吻合的地理事物是()A.分水岭B.山谷C.河流D.纬线13.有关图中地理事物分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示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B.几千年来随河流的延伸,居民点逐渐向河流下游扩散C.c地区的耕地,有可能出现明显的盐碱化D.绿洲所处地形为冲积扇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社会发展进程,如今出现急剧变化,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呈现出全面接轨态势,农民向城市迁移,经济一体化措施纷纷启动,以工业化为重心的社会发展开始转向工业化与城市化并行的新阶段,“3小时都市圈,呼之欲出。回答14-15题。14.制约长江三角洲“3小时都市圈”形成的瓶颈是()A.信息传递B.交通建设C.市场营销D.农副产品15.2002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达到6%、52%、42%,这个比值说明()A.长江三角洲带的兴起可以脱离第一产业的支持B.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且发展稳定C.三次产业比例失调,城市发展不合理D.当地农村人口已全部转化为城镇人口2流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医域,它的各组成部分密切联系构成一个整体。长江流域面积大、人口多,合理开发长江流域对全国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下图是“长江流域图”。读图完成16-18题。16.长江被称为“黄金水道”的原因是()A.水能资源丰富B.经济发达C.通航里程长,航运条件好D.人口密集17.三峡工程位于()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18,甲地区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荒漠化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