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于2002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馆址即北大红楼,馆址位于沙滩北街,即五四大街29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始建于1616年,落成于1918年,全楼以红砖红瓦建成,故称红楼。楼面呈工字型,砖木结构,连地下室共五层,东西宽100米,主楼进深14米,东西翼楼南北长各34米*34米,总面积10000平方米。作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1961年3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纪念馆简介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位于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是建立在原北京大学红楼旧址上的纪念馆,于2001年7月成立筹备处,于2002年4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该馆是中国国家博物馆所属的事业单位,现设有办公室和业务部两个部门。北大红楼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作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源地,1961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12月,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成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也是全国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家全面展示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北大红楼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一些重要活动也曾在这里举行。2008年由于红楼维修,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暂时闭馆。12重新开馆在五四运动90周年前夕,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重新开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文化部部长蔡武等出席了重新开馆典礼,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典礼上致辞。此次重新开馆以旧址复原为主,适当辅以陈列展览,力图再现20世纪二十年代北大红楼,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旧址复原共展出实物1198件,推出了《新时代的先声》基本陈列,以及新文化运动重要人物蔡元培、陈独秀等的专题陈列,复原了李大钊图书馆主任室、毛泽东工作过的阅览室等一些旧址,展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3纪念馆与北大红楼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红楼出名,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1916年9月更名为《新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向传统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二十世纪初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序幕。1917年1月,教育家蔡元培出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在此楼办公(现208室)。他他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大学模式和教育方针,对旧式北京大学进行整顿和改革,提倡新文化、新思想,主张各种思想“兼容并包”,提倡学术民主。在他主持下,北大出现一批新派教授,如他聘请陈独秀到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同时聘请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派人物到北大执教教。《新青年》编辑部随陈独秀由上海迁至北京。北京大学形成了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以众多新派人物为团体的新文化阵营,并促使进步社团和进步刊物的大量涌现。红楼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营垒。1919年,这里曾孕育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这里播撒了中国革命的火种。24历史沿革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清代京师大学堂,创建于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校舍在景山东街的马神庙。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从1916年开始,在沙滩兴建学生宿舍楼,因大楼用红砖砌成,故称红楼。1918年8月红楼建成后,改用作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和文科教室,组成北大文学院。1915年9月,《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兴起。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高扬民主、科学的旗帜,向封建传统礼教发起全面挑战。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后,主张各种思想"兼容并包",提倡学术民主。在他主持下,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陆续到北大执教。青年毛泽东也曾在红楼一层图书馆工作。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北大出现许多革新团体和进步刊物红楼因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营垒,并成为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红楼为依托,通过新文化运动陈列、旧址复原、五四期刊陈列、电视录像,全方位展示新文化运动历史风貌。新文化运动陈列通过90多张图片和60多件实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