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1.关汉卿创作题材:根据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公案剧”、“爱情剧”和“历史剧”三类:(1)以《窦娥冤》、《鲁斋郎》和《蝴蝶梦》为代表的公案剧,多侧面地反映了元代最基本的社会矛盾。(2)以《望江亭》、《救风尘》、《拜月亭》为代表的爱情剧,歌颂了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和幸福婚姻的追求,揭露了封建礼法制度的虚伪与残忍。(3)以《单刀会》、《西蜀梦》为代表的历史剧,虽然表现的是历史生活,刻画的是历史人物,但却跳动着时代的脉搏。2.关汉卿创作艺术成就:(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元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歌颂弱者的胜利(浪漫手法《窦娥冤》)(2)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善于以戏剧冲突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运用行动描写、心理刻画和角色语言等方法。(3)善于组织设置紧张尖锐而又富于变化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4)戏剧语言本色当行。关汉卿熟悉城市下层社会生活,又熟悉他们的语言,他在人民群众的语言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学语言。剧本的语言通俗生动,真正做到了“人习其方言,事肖其本事,境无旁溢,语无外假”的地步。3.《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首先表现在它的悲剧的审美价值。《窦娥冤》的悲剧价值,不仅在于它写出了一个善良的弱女子惨遭刑罚,最终屈死的命运,而且更在于它写出了这个弱女子终于以自己的悲惨遭遇回击了威严、强大的封建制度,并由此而引发了读者或观众的深刻而严肃的思考,激起了他们对凶残丑恶的封建社会的憎恶乃至反抗。因此,其审美效果,既是“悲戚”的,也是“悲壮”的,二者融合,感人肺腑。(2)《窦娥冤》的语言,无论唱词和道白,都是元杂剧中的上乘。优秀的元杂剧作品,大多具有本色、自然、“雅俗兼收、串合天痕”的特点,而《窦娥冤》的语言,更为直白而有意蕴。王国维在论述元杂剧语言“自然”而“有意境”时,专举《窦娥冤》第二折【斗虾蟆】为例,认为“此一曲直是宾白,令人忘其为曲”。当然,王国维没有举到的其他很多曲词宾白,也都在自然本色之中而有意境,例如第三折的“【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耍孩儿】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二煞】你道是暑气暄”、“【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诸曲。此外,在人物性格刻画方面,此剧令人信服地写出了窦娥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4.《窦娥冤》思想的核心:揭露社会的不公正。(1)女主人公窦娥的弱小、善良、贤惠、孝顺、勤劳、贞节、毫无过失等等,作者这样写,一是强调她的无辜;二是要增加悲剧的力量。(2)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窦娥一重又一重的不幸,最后把他送上了断2/13头台!这一结果彻底动摇了普通老百姓所信奉的善恶各有所报的法则,是受压迫者对黑暗世界究竟有无“王法”与“公道”的根本怀疑与否定。5.关汉卿杂剧的艺术1、题材的多样化2、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尤其是妇女(下层)的形象,多为旦本进步的妇女观1)、进步的恋爱婚姻观、贞节观2)、同情、理解妓女、女奴等社会底层的妇女,发现并歌颂其美好心灵和优秀品德3)、女性优于男子,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女性意识的觉醒者。方法:1)、善于同中求异,塑造性格各异的人物赵盼儿泼辣大胆,与之对比的宋引章。2)、善于从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内心冲突3、繁复的戏剧冲突密度高、力度大、角度新一本四折、一人主唱的体制,一般不允许采用双线并进的结构,但这并不妨碍关汉卿通过两组或更多的戏剧矛盾,把人物形象描绘的更加丰满。4、结构:剧情曲折,具有传奇性关汉卿作为一个曾“躬践排场,面敷粉墨”的“当行”的戏剧家,他的杂剧很适合演出。情节发展自然;场面安排紧凑、集中;关目处理变化多端,很富有戏剧性。但他并不片面追求戏剧效果,而是和人物的性格、剧本的主题完全吻合。5、戏剧结构严谨简洁,详略得当,每折层层推进,浓淡相间,摇曳多姿。一人一事,单线结构,主脑清楚,场面的安排紧凑集中典型。6、语言:本色自然,本色派的语言大师关汉卿熟悉城市下层社会生活,又熟悉他们的语言,他在人民群众的语言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