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辛弃疾和南宋中期词人的拓展1.12世纪下半叶,以辛弃疾、陆游、张孝祥、陈亮、刘过和姜夔等词坛主将为代表的“中兴”词人群把词的创作推至高峰。2.辛弃疾词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一派,而与苏轼并成为“苏辛”。3.辛派词人将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词不仅可以抒情言志,而且可以同诗文一样议论说理。4.词的创作手法不仅借鉴诗歌的艺术经验,“以诗为词”,而且吸取散文的创作手段,“以文为词”;词的语言在保持自身特有的音乐节奏的前提下,也大量融入了诗文中的语汇。5.词人以一种开放性的创作态势容纳一切内容,利用一切创作手段和蕴藏在生活中、历史中的语言,空前的解放了词体,增强了词作的艺术表现力,最终确立了词体与五七言诗分庭抗礼的文学地位。(词体地位的正式确立并得到普遍认同,约始于宋南渡前后。)6.姜夔、史达祖、高观国、卢祖皋、张辑等人另成一派,形成与辛派双峰对峙的局面。一、辛弃疾的创作道路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今存《稼轩词》、《稼轩长短句》。2.创作道路(1)英雄的才情将略与“归正人”的苦闷怨愤(2)“刚拙自信”的气质个性和“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3)抒写人生行藏的创作主张和追求雄豪壮大的审美理想3.创作主张辛弃疾写词,有着自觉而明确的创作主张,即弘扬苏轼的传统。把词当做抒怀言志的“陶写之具”,用词来表现自我的行藏出处和精神世界。辛弃疾空前绝后地把自我一生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完整地表现在词作中。辛词情怀雄豪激烈,意象雄奇飞动,境界雄伟壮阔,语言雄健刚健,有一种雄豪壮大之美。二、辛词的艺术世界(辛弃疾在词境开拓上的贡献)(一)、英雄形象的自我展示1、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崇拜英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抒写出英雄的精神个性,“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霜天晓角·赤壁》);述说英雄的使命:“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书写英雄的豪情:“横空直把,曹吞刘攫”,“气吞万里如虎”;也写英雄的幽愤:“狂歌击碎村醪盏,欲舞还怜襟袖短。”(《玉楼春》)激烈难平的怨愤,高度深沉的压抑,飞动跳荡的生命激情,构成了辛弃疾独特的生命情怀。2、辛词有意“要写行藏入笑林”,注重从人物的行为活动中展现抒情人物的心态情感和个性现象。因此其词中的抒情人物的形象,不仅丰满鲜活,富有立体感,而且具有变异性、阶段性特征。少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沙场点兵的将帅;中年:“和泪看旌旗”(《定风坡》)、“试弹幽愤泪空垂”(《鹧鸪天》)的失路英雄;暮年:“头白齿牙缺”(《水调歌头》)、“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鹧鸪天》)的衰翁。(二)、苦闷忧患与对社会的理性批判1、辛弃疾弘扬了南渡词人由个体的人生苦闷延伸向民族社会的忧患的创作精神,表现出更深广的社会忧患和个体人生的苦闷。如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2、辛弃疾对民族苦难忧患的社会根源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因而他的词作有着更为深刻强烈的批判性和战斗性。如在名篇《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词中对排挤妒忌自己的群奸小人也进行了辛辣的嘲讽与抨击。(三)、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辛弃疾拓展词境的另一个层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他在词中,表现了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清新自然,极富生活气息。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平乐》(和茅檐低小)。三、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1、意象:大量军事意象群的出现,使作品充满英风豪气。诸如“倚天万里须长剑”、“却笑将军三羽箭”、“红旗铁马响春冰”等军事意象频出,表现出了男子汉气概的激扬;2、表现手段:以文为词、用经用史。(1)以文为词:将古辞赋中常用的章法和议论、对话等手法移植于词。如《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2)用经用史。曲折生动地表达出复杂的思想感情。《贺新郎》:“甚矣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