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德教育故事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汪中求:个人素质的一小步,民族素质的一大步。我的一位朋友在美国,加拿大住过三年半,他没见过一个人随地吐痰。并不是他们没有痰,而是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把痰吐到随身携带的卫生纸里,再扔到垃圾箱。据测算北京市每天随地吐痰就有3吨之多。一次,我做了个简单的观察:20分钟的路,遇到了14个吐痰的,其中13个随口吐到地上,只有一个人吐在卫生纸里,扔进了垃圾箱。联想集团的干部会议,谁迟到要罚站10分钟。人文的含义为了解说“人文”,梁晓声讲了一个故事:一次在法国,他跟两个老作家一同坐车去郊区。那天刮着风,不时有雨滴飘落。前面有一辆旅行车,车上坐着两个漂亮的法国女孩,不停地从后窗看他们的车。前车车轮碾起的尘土扑向他们的车窗,加上雨滴,车窗被弄得很脏。他们的车想超过,但路很窄,他问司机:“能超吗?”司机说:“在这样的路上超车是不礼貌的”。正说着,前面的车停了下来,下来一位先生,先对后车的司机说了点什么,然后让自己的车靠边,让他们先过。梁晓声问司机:“他刚才跟你说什么了?”司机转述了他的话:“一路上,我们的车始终在前面,这不公平!车上还有我的两个女儿,我不能让她们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梁晓声说,就这句话,让他羞愧了好几天。这让我想起在澳大利亚的侄儿讲过的另一个故事:周末,侄儿随一位在澳大利亚土生土长的华人去悉尼周边海域捕捞鱼虾。每撒下一网,总有收获,可每次网拉上来,那位华人总要挑拣一番,将其中的大部分虾蟹扔回大海。我侄儿不解:“好不容易打上来,为啥扔回去?”那华人平静地道:“在澳大利亚,每个出海捕捞鱼虾的公民都知道,只有符合国家规定尺寸的鱼虾才可以捕捞。”我侄儿道:“远在公海,谁也管不着你呀。”那华人淡淡一笑:“呆久了你就会知道,在澳大利亚,不是什么都非要别人来提醒、督促的。”两则故事,大体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文”。“人文”其实并不晦涩,在我看来,它的实质就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素质,一种无需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日本的社会公德意识《经济管理》杂志社原社长赵英先生去日本做访问学者时,他与一位日本研究人员出差后回到东京上野车站,一看表,才4点钟(日本一般是6点下班),于是这位研究人员又回到单位单位上班去了,而乘车到单位去还需要坐半小时电车。从章子怡在美国闯红灯说起……日前,行色匆匆的章子怡被网友拍到出现在好莱坞明星大道附近,竟然横穿马路,大闯红灯。当时,章子怡独自出现在一条名店街上,一身休闲装,背着大大的书包,配上酷爱的黑色帽子及大墨镜。照片中的章子怡,大步流星横穿过马路,不但没有走人行横道,头顶的绿色指示灯还清晰地显示了她走的方向正是红灯位置。章子怡恐怕没有想到,自己在美国的一个行为细节也被网友用镜头“记录”下来。她为什么会闯红灯?笔者不得而知。然而,不论天大的“理由”都不能成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借口”,这种细节性的不文明行为出现在一个电影巨星身上,而且违章地点还在美国,或许更让人深深体会到,国人规则意识的淡漠。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所谓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在国外诸多发达国家,规则意识主导着公民的行为常态,而与之相比,国内社会中的规则意识缺位之严重就足以令人汗颜了。中国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曾经讲过这么一件事:“我有个中国同事在联合国任职,他的孩子从小在瑞士长大。有一次大家在日内瓦湖上划船,我们代表团有个成员喝完可乐以后,顺手就把可乐瓶仍到湖里了,这在国内司空见惯。可是这个在瑞士长大的小孩当时脸色都白了,告诉了他的母亲,好像扔可乐瓶的人犯了很大的罪恶似的。”前不久,也有媒体报道过“外国人主动地在长城捡拾垃圾”的新闻。瑞士小孩为何会对扔可乐瓶这么反感?外国人为何会去拣中国人丢下的垃圾?我想,不是出风头,更不是作秀,而是一种习惯使然。他们从小就接受规则意识的教育,不能乱扔垃圾、不能见死不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