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的城市一、传统文化与城市营建1、东方文明的进程2、历史地理环境环境对于城市建设的影响:东部(湿润多雨——耕作)、西部(干旱少雨——放牧)1)历史地理环境对于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2)自然地理环境同城市建设3、风水与中国古代城市:风水流派:南(理气宗)北(形势宗)核心:选址意义:中国古代都成选址与变迁、最佳村址、最佳城址理想模式的构成要素:平原、山系、水系4、中国古代都成选址与变迁:都成选址的考虑因素:自然地理要素——客观需求与风水思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两京制的原因中国古代城址变迁的分析:由南向北、由西向东5、古代哲学与城市建设: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周易》(早起朴素的哲学思想)先秦诸子百学:哲学体系的出现——战国时期封建时期:西汉哲学、魏晋玄学(周易、老子、庄子)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继承儒家、排挤佛道)6、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三种思想体系:体现礼制的思想体系注重环境求实用的思想体系追求天、地、人合一的思想体系7、宗教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关系:产生和发展——对自然现象的无法解释中国古代宗教的特征——不发达、实用、兼容中国古代宗教同城市建设的关系二、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1、城墙、城郭与都城:城市的原始定义、“邑”、“都”、“市”、“城”、“郭”、“国”城市概念的演变(奴隶社会时期、封建社会时期)现代城市的定义城郭关系:城在郭内(内外两重)曲阜县鲁国都城城附郭于一脚(城郭并置)齐临淄、郑韩城城郭分设(城郭并列)赵邯郸、燕下都后期城郭关系:内城外郭、子城罗城——府县城市宫城皇城、外城外郭;内城、皇城、外城、外郭2、《周礼·考工记》:《考工记》性质及其成书地点和世代问题《考工记》关于城市布局的阐述《考工记》营国制度的基本内容《考工记》营国制度奠定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体制《考工记》营国的王城结构3、古代城市建设变迁:三、文明发展进程影响下的古代城市建设变迁1、发展脉络1)东方文明发展进程2)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阶段划分2、第一阶段:夏商周的城市建设特征1)殷周时期:郑州商城、安阳小屯(殷墟)周朝的丰镐二京(东周洛邑)殷周时期的城市特征夏商周时期的城市建设特征2)春秋战国时代:主要规划思想:《管子》主要城市建设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的趋势:3、第二阶段: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1)咸阳的城市建设:秦咸阳的阶段划分秦咸阳的规划特点秦咸阳时期咸阳古城的规划特点秦咸阳的成就2)汉长安的城市建设:营建背景:营建思想:区域规划思想汉长安城的区域规划特点汉长安城的总体布局汉长安城的规划思想东汉洛阳(陪都)秦咸阳和汉长安城的比较秦汉时期的城市特点4、第三阶段:东汉至唐的城市建设1)三国至南北朝时期:三国与两晋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的城市体系2)曹魏邺城:规划布局、规划特点、规划思想曹魏邺城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的影响3)北魏洛阳:规划特点4)六朝都城建康(建业):规划特点:(玄武湖)5)隋唐长安城:建设背景隋大兴城修建的原因:唐长安的建设特征:唐长安的规划思想:唐长安的道路系统、坊里制度、市肆制度、水系绿化唐长安城的影响6)隋唐东都洛阳:规划背景规划特点洛阳城的规划特征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