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戏曲史》复习题1、先秦时期,宫廷就有以言语逗乐、讽谏的人员,称为俳优,后世戏曲扮演也因此称为优孟。2、百戏,又称散乐、角抵戏。3、乐籍制度起步于北魏(朝代),此籍中人多来自战犯俘虏以及他们的亲属、后裔自此,这些人被称为乐户。3、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艺术,起初用于宣扬佛教经义,后来也涉及民间故事,叫作变文,又叫俗讲。4、唐玄宗精通音律,其亲自教导的机构是梨园,自此,乐人伶工别称梨园弟子。5、南戏过渡到明清传奇,须具备北曲化、文士化、昆曲化三个条件。6、徐渭的《四声猿》是《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狂鼓史渔阳三弄》、《女状元辞凰得凤》四部短杂剧的。7、“南洪北孔”指的是洪升和孔尚任。8、京剧老生前三杰分别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京剧老生后三杰是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其中谭鑫培被尊为“伶界大王”。9、“《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分别是《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1、据目前可考,“戏曲”一词最早出现于下面那部文献(C)。A、《西京杂记》;B、《水云村稿》;C、《南村辍耕录》;D、《猥谈》2、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戏曲史开山之作是(A)。A、《宋元戏曲史》;B、《中国戏剧史长编》;C、《顾曲麈谈》;D、《中国戏曲通史》3、《琵琶记》的作者是(C)。A、佚名;B、萧德祥;C、高明;D、汤显祖4、“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皆听《蔡中郎》”所描写的是(B)演出场景。A、北杂剧;B、南戏;C、唱赚;D、大曲5、右图为一帧著名的绢画,所体现的是以下哪种演艺样式?(D)2A、鼓子词;B、陶真;C、金院本;D、宋杂剧6、南戏第一出,一般由一个脚色上场敷陈情节、立意,称为(D)冲场。A、苍鹘;B、参军;C、副净;D、副末7、在昆山腔演变的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者是(A)。A、魏良辅;B、梁辰鱼;C、顾坚;D、沈璟8、戏曲道具叫作(C)。A、守旧;B、砌末;C、行头;D、穿戴9、“江湖十二脚色”形成于(C)。A、宋末元初;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D、清末民初10、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的机构称作“南府”,后改名(B)。A、玉熙宫;B、升平署;C、内务府;D、钟鼓司11、《牡丹亭》的作者是(D)。A、佚名;B、萧德祥;C、高明;D、汤显祖12、右图为一帧著名的壁画,所体现的是以下哪种演艺样式?(D)A、鼓子词;B、陶真;C、金院本;D、元杂剧三、名词解释1、东海黄公——西汉角抵戏中的一个节目,取材于民间故事,大致情节是:东海地方有一个姓黄的老头,年轻时有对付猛兽的法术,后年老力衰,加之饮酒无度,法术失灵,有一头白虎出现在东海,黄公前去制服,但最终被白虎咬死。这出剧目又扮演,有情节,有假定情境,而且既不是巫术活动,也不是祭神仪式,它是一处被观众观赏的节目。它第一个突破古代倡优即兴随意的逗乐与讽刺,把戏曲表演的几种因素初步融合起来,为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础。2、参军戏——参军戏的嘲弄对象是犯官,它有两个角色演出,一个是“参军”,扮演被戏弄的对象;一个是“苍鹘”,执行戏弄的任务。参军戏实则是滑稽讽刺戏,它在唐代受到普遍的欢迎,一批善于“弄参军”的演员以滑稽为剑,直指贪官污吏、民间恶习和宗教迷信。它以其说白大大丰富了中国戏剧的表现力,这是3它不同于歌舞小戏的独特之处。3、踏谣娘——《踏谣娘》是唐代盛行的民间歌舞戏。根据北齐时的真人真事编演,是一部具有讽刺性质的歌舞小戏,有不同的性格人物,有一定的矛盾冲突,编演者有鲜明的情感爱憎态度和思想倾向。至此一种比较完整的综合性舞台表演方式,终于脱颖而出,虽然简单,但正在向“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形式迈进和靠拢。4、诸宫调——诸宫调是宋金元时流行的说唱体文学形式之一,它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联成长篇,以说唱长篇故事,因此称为“诸宫调”或“诸般宫调”。又因为它用琵琶等乐器伴奏,故又称“弹词”或“弦索”。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5、钵头——唐代歌舞戏,又作拨头,传自西域。6、永嘉杂剧——7、南戏四大声腔——中国明代南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