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指专题政策研究:保障性住房建设机遇还是挑战[提要]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专题研究《保障性住房建设:机遇还是挑战》显示,2010年全国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供地比重为13%,未来两年新建廉租房和经适房的比重约为20%。根据“房地产业中长期发展动态模型”测算,如保障性住房占市场总体供应的比例超过20%,将对商品住房市场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发布机构:中国房地产动态政策设计研究组报告要点:国务院24号文标志着房地产政策开始回归保障属性,从国外住宅建设的历程来看,中国即将进入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的年代。2010年全国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的供地比重为13%,未来两年新建廉租房和经适房的比重约为20%。土地财政或将促使限价商品房成为保障性住房的主要组成部分。保障性住房建设对商品房市场或有影响。根据“房地产业中长期发展动态模型”测算,如保障性住房占市场总体供应的比例超过20%,将对商品住房市场产生比较明显的影响。如果房地产企业希望从保障性住房建设中获得合理回报,良好的成本控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同时项目的选择上也应侧重于限价商品房项目。保障性住房项目风险有限,利润尚有保证,在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整的背景下,目前是房企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好时机。重要声明: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已公开的资料,我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与公正,但文中的观点与评论仅供参考,不代表对市场走势的确定性判断。本报告版权仅为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如引用、刊发,需注明出处为中国房地产动态政策设计研究组,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1.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变迁第一、国务院24号文标志着房地产政策开始回归保障属性国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可谓一波三折,尽管国务院在1998年房改中就已经提出要建立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但在2003年的国务院18号文把房地产业作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普通商品房同时也取代了经济适用房作为了市场的供应主体,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应不足。2000-2009年经济适用房的主要指标显示经济适用房的竣工面积在2001年到达高点后,一直呈下降趋势,而同期商品房的价格却一路走高。由于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在长时间内得不到解决,引发许多社会矛盾,在此背景下,2007年国务院24号文提出要加快建设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2009和2010年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文件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和建设,标志着房地产政策开始回归保障属性。1998-2010年发布的纲领性保障性住房政策时间主要内容主要特点1998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标志福利住房转向了住房商品化,确立了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人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调整住房投资结构,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安居工程),出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按保本微利原则确定。*廉租住房可以从腾退的旧公有住房中调剂解决,也可以由政府或单位出资兴建。廉租住房的租金实行政府定价。*全面推行和不断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2003年*完善住房供应政策,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逐步实现多数家庭购买或承租普通商品住房。确立了房地产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使普通商品房成为市场的供应主体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对普通商品住房建设,要调控土地供应,控制土地价格,努力使住房价格与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相适应。2007年*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逐步扩大廉租住房制度的保障范围,健全廉租住房保障方式,多渠道增加廉租住房房源与资金来源。标志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政策体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