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VIP免费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_第1页
1/25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_第2页
2/25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_第3页
3/25
《中国文学批评史》基础知识汇编第一章先秦的文学批评一、《诗经》等反映的文学观念1、诗言志:《今文尚书·尧典》中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其中“诗言志”反映了古人对诗歌的一种认识即:作者通过是个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社会中人和事的观点态度,并且希望诗歌能对社会政治发生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言志”并不是情感思想的随意表达,而是应当符合主流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诗言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朱自清《诗言志辨序》)。2、三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强调了德行、功业以及言辞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此处“言”主要是指有关德教、政教之类的言辞而不是泛指。后世“三不朽”常被用来作为讨论文章著述以及一般文学创作地位和作用的理论依据。二、孔子1、“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来说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音乐上讲是指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不要过激直露,应当委婉曲折。对于“思无邪”,各家解释也不相一致。2、“兴观群怨”:《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此处“兴”是强调诗歌在修身方面的作用;“观”是“观风俗之盛衰”(郑玄注),指诗歌的认识作用;“群”即“群居相切磋”(孔安国注)指诗歌具有聚集文人,交流思想的功能;所谓“怨”,指“怨刺上政”(孔安国注),讲诗歌有批评怨刺统治者的作用。“兴观群怨”实质上是对文艺社会功能的认识和概括,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3、“尽善尽美”:语出《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美”是对艺术的审美评价和要求,“善”是对艺术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规范的要求。“尽善尽美”说实际上提出了文艺批评的社会标准和美学标准。第一次鲜明地指出要讲文艺作品的美学批评和社会伦理道德相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4、“辞达”说:《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所谓“辞达”是指文学作品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内容,既要文饰,又不可过分。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另外,孔子还强调言行一致,反对有言无德。5、“文质彬彬”:语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意为:过于质朴,显得粗鄙;过于文饰,显得不实;君子应当文质兼备。“文质彬彬”被用到后世文学创作中,即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采与质朴相得益彰。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中提出。言修身当先学《诗》。7、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8、温柔敦厚:儒家的诗教传统。最早见于《礼记·经解》:“温柔敦厚,诗教也。”就诗歌讽谏的特点来说,应当委婉曲折,不应过激。就诗歌社会作用来说,既要有温柔敦厚的原则,又需合乎礼义。9、简要论述孔子的文论思想(即为以上名次解释的归类)(1)论《诗》:《诗》为修身之具:“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之标准:“思无邪”。《诗》之功用:“兴观群怨”。(2)论诗乐:中和之美,尽善尽美。(3)论言辞:辞达说,文质彬彬。三、《易传》1、基础知识:《易》有“十翼”:《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它们是对《易经》的阐发,总称《易传》。《易传》与《易经》合成《周易》。2、《易传》中的文论思想(1)重视言辞。“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2)言与意的关系。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认为精深微妙的意思是难以用一般语言表达的,但通过设立卦象,再在卦下加以文辞说明的方法,便可以委曲详尽的表达。此中的“象”是指卦象,非艺术形象,但后人借指艺术形象,eg挚虞《文章流别论》“假象尽辞,敷陈其志”。...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