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五年规划(XX年)》心得体会职工素质建设工程进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既缺少阶段性工作规划,更没有推进手段和保障措施,工作停留在表面,致使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成了软任务和软指标,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其次,一些地方工会在争取各类社会资源方面还缺乏必要的工作渠道和手段,加上一些工会职工教育培训阵地因长期投入不足而举步维艰,场地及硬件设施短缺陈旧问题突出,教育培训功能减弱,无法满足职工教育培训需要。第三,相应机制不尽健全甚至缺失。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管办法、监督机制和惩戒措施,部分基层企事业单位不能足额提取1.5%-2.5%的职工教育经费,一线职工更少有培训机会。而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表彰奖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也挫伤了职工参加技术学习和培训的积极性。比如,一些企业为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对取得和晋升技术等级的职工在工资、奖金和福利待遇方面没有得到相应体现。针对上述这些问题,《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相应的保障措施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目标,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牵头、社会参与的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工作格局;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对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全过程管理,逐步形成绩效考核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抓好阵地建设,特别要积极争取将工人文化宫、体育场、俱乐部、职工学校、职工书屋等工会文化教育培训阵地纳入公共文化教育管理体系,努力为增强职工的岗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打造多样化、广覆盖、开放式的晋级平台;创新工作方式,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远程开放继续教育服务平台,为职工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扩大舆论宣传,广泛宣传职工素质建设工程中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形成人人参与素质工程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第1页共3页;;加大资金投入,是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重要保障。《规划》明确要求,各级工会要从本级工会经费预算中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职工素质建设工程,重点用于职工文化教育、技能培训和阵地建设,并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职工教育培训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推动和督促企业把工资总额的1.5%-2.5%的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足额提取和使用纳入集体合同,通过职代会、厂务公开等形式,加强职工群众监督,确保经费总额的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六大实践活动构建职工素质提升平台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以上。为此,应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值得关注的是,各级工会近年来在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方面的有益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实施《关于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决议》和《关于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的意见》积极成效,都充分显示了工会组织在发展继续教育、实现终身教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据全总宣教部去年底对14个省的统计,近五年来,工会各类文化教育培训阵地培训的总人数达1904.75万人,其中,使65.99万人提高了学历层次,使255.66万人提高了技术等级,使299.03万人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这一点在部分省(区、市)总工会职工队伍状况调查中得到印证。以学历为例,据北京、内蒙、黑龙江、上海、安徽、河南、广东、贵州、云南等省的不完全统计,目前职工队伍中,高中以下学历层次的人数占67.44%;大专以上学历者占32.56%,与全总第五次职工队伍调查结果相比,大专以上学历者增加26.56%。同时,各地工会积极探索打造各类组织、吸引职工广泛参与的素质建设平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活动品牌,如XX省总工第2页共3页会的学分银行;XX省总工会的一、十、百、千工程;XX省总工会的初级工商管理(eba)资格培训;XX省总工会的辽宁技工培训模式;XX市总工会的职教联合会等等。从这一视角出发,《规划》提出的六个方面的实践活动,便极具现实针对性:其一,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倡导职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