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运算律”学案设计海南小学吴永萍施教日期2015年月日教学内容四(下)第68-69页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第70页练习十一第1-3题。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能整理相遇求路程实际问题的条件和问题,掌握求路程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2.体会整理条件问题的价值,用不同方法正确解答相遇问题中求路程的实际问题。3.体会生活里数学问题,感受数学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相遇求路程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学会正确解答。难点:理解相遇求路程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资源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来解决稍复杂的行程问题的实际问题。学生也已学习了三步混合运算及乘法分配律,所积累的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经验同样构成了本节课学习的基础。学程设计导航策略修改调整一、口算热身(2分钟)1.62+18300÷60521-97200×160240+57048÷1627+7243×524×50125×40二、目标驱动,自主学习(10分钟)1.出示: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走到学校。小明家与学校相距多少米?2.学习解决相遇问题:读题、观察图意,找出条件和问题。自主导学单:(1)想一想“同时”“相遇”“相距”三个词的意思。(2)用以前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3)尝试解答。(4)小组交流后全班汇报。→复习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收集学生的多种情况。对于学困生给予指导。→像这样的情景,两人同时出发,出发后走向学校是两人面对面地走,这是相向行走,最后在学校门口相遇。这样的实际问题,叫做相遇问题。根据线段图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根据表格明确每人的对应条件,说一说要求的问题。明确两种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指出先算出两人1分钟行走的路程,再3.回顾反思:回顾例7这个问题的特点,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体会可以和大家交流?二、分层练习,内化提升(14分钟)1.完成“练一练”2.先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分析完成“试一试”。3.与例7比一比,说一说联系和区别。4.独立完面练习十二第1、2题。5.总结:行程策略有个宝,请你画图或列表。两点之间一条线,明确方向最重要。整理信息是关键,理清思路要记牢。掌握方法列式好,学习就会变轻巧。创编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骑车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驶20千米,乙每小时行驶18千米,两人相遇时距离全程中点3千米。全程长多少千米?三、课堂检测,评价反思(14分钟)1.完成课堂作业。必做题:(补充习题第54-55页相关题目)选做题:甲每小时行7千米,乙每小时行5千米,两人从相距18千米的两地同时相背而行,几小时后两人相距54千米?2.校对交流。3.家作另定。乘时间4分钟得到的就是一共行走的路程。两人速度相加的和叫作“速度和”,数量关系式就是速度和×时间=路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画图和列表整理帮助我们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明确了这类问题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清楚地整理条件和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找到解题方法,并且能发现不同的解法。→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画得不太合理的学生及时指导调整或订正。板演不同的解答方法,找出之间的联系。两题的行走方向不同,但解题时两题的数量关系是相通的,都可以先分别求出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再相加得出路程;也都可以先求速度和,再乘行走时间得出路程。→指出情景不同,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样的。→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进一步明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