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度药械化安全性监测工作计划2016年度药械化安全性监测工作要点2016年,全县各级监管部门、监测机构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工作部署,紧紧围绕“稳数量、调结构、提质量、促评价”的基本工作思路,坚持问题导向,拓展工作广度,强化技术支撑,不断提升“两品一械”(即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风险的发现、报告、评价及控制能力,保障公众用药用械安全,全面落实省、市局、县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一、提高责任意识,强化目标管理(一)明确年度监测目标。继续加强医疗机构和生产企业上报率,提高监测网络运行质量。全年完成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数量不低于1000例,百万人口报告在1500例以上,药品新的、严重不良反应报告比例不低于报告总数的30%;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量不低于100例,百万人口报告在150例以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严重伤害报告比例不低于报告总数的17%;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100例的工作目标。(二)实行监测目标管理。进一步梳理、细化、完善工作制度,认真做好报告反馈工作。继续实行“两个公示”制度,做到“监测报告数据的统计情况”一月一公示,“综合监测工作情况”一季一通报。确保药械化安全性监测工作的均衡健康发展。二、优化监测手段,提高报告质量(一)确保日常监测工作常态化。县监测机构要加强对每日收集不良反应报告的审核评价,加大对报告真实性的检查力度,发现集中批次、雷同报告,及时调查核实,杜绝虚假报告,不断提高不良反应报告质量及可利用度。(二)发挥医疗机构不良反应监测主渠道作用。要加强与医疗机构合作,不断优化监测网络,从源头抓报告质量,提高二、三级医疗机构报告比例。年内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含二级)报告数量平均占比达到60%。第1页共4页(三)定期开展质量评估。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报告质量,每季度随机抽取各辖区收集上报adr、mdr、car报告表的5%进行质量评估、量化赋分,建立工作台账。全县报告质量平均得分不低于a级(95分以上)。三、强化风险预警,加强信息利用以问题为导向,丰富预警手段,全面提高风险信号发现、评价、处置能力。(一)树立科学监测理念。在保持数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转变监测模式,将工作的重心逐步转向严重病例的监测分析,加强风险信号的实时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注重风险信号的发现、分析和评价,要规范风险预警和应急工作程序,扩大预警覆盖面,对死亡病例和群体事件实行专家讨论会制度,建立预警事件信号和风险信号上报、核实、抽验、处置快速通道,严密防范重大药械安全风险。(二)发挥“两个平台”作用。以“专业评价平台”和“报告质量评估平台”为依托,创新季度风险信号研讨会形式,积极开展疑难病例讨论,挖掘监测数据风险信号。要力争筛选出1-2个有价值的风险信号,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评价,提出加强监管的措施建议。(三)积极开展重点监测。继续做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监测任务,从重点监测中挖掘具有风险信号的器械产品,以点带面,推动监测工作整体提升。(四)健全专家评价体系。继续实行评价员制度,集中优势资源,壮大以医院一线专家为主体、专业监测人员为支撑的专家库建设,重视专家在处置药械突发群体事件中的评价意见,为风险预警和风险控制提供技术支持。(五)完善分析评价制度。每季度汇总全县adr、mdr报告进行分析评价,认真撰写年度分析报告,重点对本地生产企业的高风险品种进行监测和评价,利用分析数据,发现安全风险,提出风险防控建议,形成综合分析报告向监管部门和报告单位反馈,有效指导企业、医院合理用药用械,切实避免或减少药械不良事件对人体的损害,维护公众健康。四、强化部门协调,开展联合督导第2页共4页(一)要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的联系,建立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密切配合,提高监测工作在医院质量管理考核中的权重,形成监管合力。(二)要加强与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管处室以及检验机构的协作,与日常监管、专项检查紧密结合起来,将“两品一械”监测工作融入到许可证的办理、换发、认证检查等工作中,充分发挥监测工作在药械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