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我一个角度,点亮他的智慧——从《窗》在“差班”的创新预设和生成看高效阅读教学江苏省南通开发区教研室杨玉栋不久前,笔者受邀担任某市区优秀课比赛的评委,听了一位参赛老师上了一堂索然无味的《窗》。痛感于近一个月内所听的三十多节课上普遍出现的教师死抱教参,文本解读肤浅化、课堂结构公式化、课堂气氛死气沉沉现象,决定挑选一个老师们习惯中所说的“差班”进行课堂教学实验,用同一篇课文《窗》来尝试一下新角度设计、新解读文本的教学效果,看看从教师的角度换一种教学思路,能否点亮“差班”学生的智慧。[实验学校及班级状况]ZH中学为某区薄弱学校,目前全校学生数仅300多人,生源素质下降严重,全校外来民工子弟占70%以上,教学成绩居区内各学校末位。在某市三个区17所学校中排名也在垫底位置。笔者所试教班级4班系在该校初二年级四个班级中随机抽取,全班学生31人,其中外省来本地打工的民工子女24人,本地生仅7人,生源状况之差可想而知。该初二年级在初一年级时期末调研测试中,语文成绩居17所学校中第16位,该班级平均分99.08,在全校四个平行班级中位居第3名,是典型的“普通班”,甚至可以说是老师们所认为的“差班”。面对这样一群基础差、成绩差的学生,笔者每次前往调研、教学工作检查,听得最多的是老师的抱怨、诉苦,老师的课上得艰难、上得痛苦。因此,在这样一个班级进行课堂教学实验,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对于众多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课堂教学,应当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我设计】教学目标:1.根据情节和人物性格,探究结尾写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2.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点。教学重点:1.远窗病人的思想和性格特点品析。2.通过对文章的创新性解读和结尾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发现和创造的读写思维品质。教学难点:靠窗病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渴望的思想解读。授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接入题:今天我们学习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二、教师与学生合作朗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快速找出文中靠窗病人向远窗病人介绍窗外美景的文字,准备齐读。教师范读课文,其中窗外美景描写语句由学生齐读。〖教学效果生成:教师未指出朗读的起止,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出有关语句,自觉配合朗读。师生的合作朗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及时作出判断,区分出有关靠窗病人与远窗病人的叙述、描写文字,达成了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目标。事实证明:所有学生均自觉提高了阅读注意力,效果明显。〗三、情节概括与结尾写作探究。从老师印发给大家的文章结尾处的横线和老师朗读的语气里,大家不难发现,本文的结尾没有印出来。请想想:他望见了什么?根据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作者会写出什么样的结尾呢?请大家想想,为文章设计一个精彩的结尾。(学生思考,当场写结尾。)教师提示:(一)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往往靠生动的描写、精巧的构思取胜。结尾的设计要根据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合乎情理。引导学生简要回顾:(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小说情节四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各用一句话概括情节内容。开端:靠窗病人每天向另一病人描绘窗外美景。发展:远窗病人期待靠窗而住,看到美景。高潮:远窗病人见死不救,终于如愿到了窗边。结局:(由学生想象、补充,自主探究。)〖教学效果生成:在教师引导学生概括“高潮”内容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基础较差、不自信等原因,普遍不敢回答或答不到位。一位学生小声答出“见死不救”一词,受到教师高度表扬,全班因此气氛活跃。课后得知,该生是全班语文成绩乃至各科成绩最差的学生。因此课上教师的表扬极大地鼓舞了他本人及全班学生的学习信心。〗(二)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看设计怎样的结尾最合理、最巧妙。要求字数越少越好。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教师巡视,选取两名结尾写得不一样的学生板书演示。(学生如答出与原文相同的结尾,则予以表扬;如都想不到、答不出,则以此作悬念,讨论人物性格后解决。预设问题如下:对于这样一个自私、冷酷的远窗病人,作者能让他的愿望得逞吗?你希望他的愿望能实...